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理论层面对整个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和运行进行分析。首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进行概述,包括判例的地位和效力、判决的内容和构成、判例作为先例的适用和演变等。然后,对指导性案例制度、普通法系判例制度、我国古代的由案生例进行比较,并对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之后,从所实现功能的角度对指导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成本收益法分析解释这些差异的产生、作用和意义。第二部分从微观理论层面,对单个指导性案例如何实现指导进行理论性的探讨。首先讨论了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然后利用比较法分析了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作用,并研究关键事实和争议事实应当如何被确定以及如何被解读,进而对裁判理由的确定提出建议。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裁判理由中支持判决结论的理由和价值判断部分,将先例在后案的适用过程细化为五大步骤,讨论了判决理由如何为先例规则的确定、解读和变化提供依据。最后,讲述了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对具体的指导性案例之后被参考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受限于时间、精力、资料,本部分仅对最早批的民事和刑事指导性案例各择一些进行调研,分别是第一号和第四号、十二号指导案例。主要分析指导性案例在发挥指导能力和统一司法适用方面的作用,以及指导性案例之后又变化出哪些问题需要下一个指导性案例予以注意和解决,并对地方法院的具体做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