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与时俱进治粗沙
1.1 治黄认识上的突破
1.2 粗细泥沙分治
1.2.1 分治的必要性
1.2.2 分治的技术系统
1.3 三门峡基岩天然落差的利用
1.3.1 三门峡基岩的溢流坝功能
1.3.2 根治渭河下游洪涝盐碱灾害
第2章 黄河来水来沙特性
2.1 流域概况
2.2 径流、洪水特征
2.2.1 年径流量
2.2.2 洪峰流量
2.3 泥沙特征
2.3.1 沙量大,含沙量高
2.3.2 水沙异源
2.3.3 泥沙粒径组成
2.4 水沙协调性问题
2.4.1 黄河上游水沙协调性分析
2.4.2 黄河中游水沙协调性分析
2.4.3 黄河下游水沙协调性分析
2.5 近期来水来沙减少原因分析
2.5.1 自然因素影响
2.5.2 人为活动影响
第3章 黄河低温输沙特性研究
3.1 黄河上、中、下游凌情概况
3.1.1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
3.1.2 黄河中游河段
3.1.3 黄河下游河段
3.2 低温期河道输沙特征
3.2.1 已有成果简介
3.2.2 黄河上、中、下游低温时空分布
3.2.3 宁蒙河段低温期输沙特性
3.2.4 北干流低温期冲淤特性
3.2.5 小北干流低温期的冲刷特性
3.2.6 黄河下游低温期输沙特性
3.3 塑就低温输沙特性的机理
3.3.1 低温效应
3.3.2 沿程增能效应
3.3.3 冻融效应
3.4 影响低温输沙的次要因素
第4章 粗泥沙运动
4.1 粗泥沙的粒径界定
4.1.1 河道淤积物含量界定法
4.1.2 河流动力学界定法
4.1.3 泥沙运动形态界定法
4.2 粗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
4.2.1 推移质与悬移质的区别
4.2.2 粗泥沙的运动特性
4.3 来沙组成及含量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4.3.1 不同水沙条件下游冲淤量变化
4.3.2 粗、中、细沙淤积的相互影响分析
4.3.3 各级流量下不同粒径泥沙冲淤变化
4.3.4 高含沙洪水不同粒径泥沙沿程冲淤量
4.3.5 粗泥沙是淤积主体
第5章 黄河输沙特性
5.1 影响水流输沙的因素
5.1.1 来水来沙对输沙率的影响
5.1.2 边界条件对输沙率的影响
5.2 不平衡输沙理论
5.2.1 含沙量沿程变化
5.2.2 水流挟沙力
5.3 高含沙水流挟沙力
5.3.1 浑水的沉降特性
5.3.2 高含沙浑水的流变特性和静态极限切应力
5.3.3 高含沙浑水的沉速
5.3.4 挟沙力双值关系
5.4 高含沙水流的输沙特性
5.4.1 细沙高含沙水流的输沙特性
5.4.2 粗沙高含沙水流的输沙特性
5.5 高含沙洪水演进中的异常现象
5.5.1 洪水位创新高机理
5.5.2 流量沿程增加机理
5.5.3 驼峰现象
第6章 黄河下游纵横断面变化基本规律
6.1 影响纵横剖面变化的主要因素
6.1.1 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
6.1.2 侵蚀基准面的影响
6.1.3 河道周界条件
6.2 黄河下游纵剖面形态
6.2.1 黄河下游纵剖面形态特征
6.2.2 黄河下游纵剖面沿程调整分析
6.3 黄河下游横断面形态
6.3.1 黄河下游横断面形态特征
6.3.2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对下游横断面形态的影响
6.4 黄河下游河相关系
6.4.1 造床流量
6.4.2 纵剖面河相关系
6.4.3 横断面河相关系
6.5 河道游荡成因
6.5.1 已有成果简介
6.5.2 悬推转换集中迅速且两岸无约束是河流游荡的根源
6.5.3 冲积平原河流不游荡的成因分析
第7章 黄河中游对粗沙的时空调节
7.1 北干流是粗沙的转运调节通道
7.1.1 北干流概况
7.1.2 支流的水沙
7.1.3 粗沙转运调节机理
7.2 小北干流是黄河粗沙的时空调节通道
7.2.1 小北干流概况
7.2.2 低温期冲淤特性
7.2.3 高温期冲淤特性
7.3 潼关至三门峡河段对粗沙的调节
7.3.1 潼三河段概况
7.3.2 河段冲淤特性
7.4 渭河下游对粗沙的调节
7.4.1 渭河下游概况
7.4.2 天然情况下渭河下游冲淤特性
7.4.3 三门峡建库后渭河下游的冲淤演变
7.5 中游泥沙时空调节对下游的影响
第8章 利用三门峡基岩天然落差降低潼关高程
8.1 重新认识天然情况下的潼关高程问题
8.1.1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8.1.2 天然情况下影响潼关高程的因素
8.1.3 天然情况下潼关河床处于动态冲淤平衡微淤状态
8.2 重新认识建库后潼关高程问题
8.2.1 潼关高程演变特性
8.2.2 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原因
8.3 潼关高程成为问题的原因及影响
8.3.1 小北干流演变加剧
8.3.2 渭河下游洪涝盐碱灾害严重
8.4 降低潼关高程的方案
8.4.1 敞泄排沙降低潼关高程
8.4.2 黄河下游输沙特性对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制约
8.4.3 自排沙廊道排沙
第9章 黄河宁蒙河段的产沙、输沙特性
9.1 宁蒙河段概况
9.1.1 自然地理
9.1.2 河流环境
9.2 粗沙来源
9.2.1 水沙异源特征
9.2.2 粗泥沙进入宁蒙河段的形式
9.3 粗沙的输移与河床演变
9.3.1 天然情况下粗沙的输移与河床变化
9.3.2 人类活动影响下粗沙的输移
9.4 近期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9.4.1 径流量减少
9.4.2 区间来沙增加
9.4.3 用水量增加
9.4.4 河床的演变趋势
9.5 宁蒙河道治理方案分析
9.5.1 下泄大流量冲刷方案
9.5.2 自排沙廊道治理方案
第10章 一种新型的排粗沙建筑物——自排沙廊道
10.1 廊道中三维水流的数值模拟
10.2 廊道的功能演变
10.2.1 第一代廊道
10.2.2 第二代廊道
10.2.3 自排沙廊道
10.2.4 自排沙廊道在沉沙池中的应用
10.2.5 自排沙廊道排粗沙效率高的机理
10.3 自排沙廊道的优化设计
10.4 应用前景
10.4.1 游荡河道变窄的希望工程
10.4.2 有利于环境保护
10.4.3 增大城市下水道排水能力
第11章 高含沙水流长距离输送
11.1 明渠高含沙输送
11.1.1 输送浓度的选择
11.1.2 明渠设计
11.2 管道高含沙输送
11.2.1 管道高含沙输送的能量损失
11.2.2 管道高含沙输沙的临界流速
11.2.3 管道输送设计步骤
11.2.4 高浓度长距离输送需研究的问题
11.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东雷抽黄灌区自排沙廊道技术应用十年回眸
附录2 1967~1968年渭河淤塞、归流纪实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