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定 价:¥88.00

作 者: 周慧杰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丛编项:
标 签: 科学与自然 生物科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451705 出版时间: 2015-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字数:  

内容简介

  该书对我国湿热岩溶山区的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了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特色评价指标体系,为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发展提供判别诊断依据;以湿热岩溶山区典型区域大新县为例,从时间序列上综合评价了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状态和趋势;从空间规划上深入研究了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并首次尝试以行政村级单位作为县域发展规划基本区划研究单元;结合时空二维评价,提出了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简介

  周慧杰,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于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有地球系统科学、区域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与规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研究项目,在《生态环境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Indian Journal of Geo—Marine Scienc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成果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广西国土资源厅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兼任广西低碳发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
三、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实践
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指标体系
五、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及其演变
第三节 全书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全书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概念
一、湿热岩溶山区的界定
二、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概念
第二节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分析
第三节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一、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二、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
第四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
第五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
一、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区划理论基础
二、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区划方法
第六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框架设计
一、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一般性理论
二、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三、湿热岩溶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模式框架设计
第三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现状特征
一、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现状分析
二、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特征
第二节 系统时间过程演变分析
一、自然过程
二、人文过程
第三节 系统空间分异分析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第四节 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一、资源
二、生态环境
第五节 系统演变驱动力机制
一、地质构造作用奠定了大新县地貌、水文格局的基本框架
二、地貌展布格局主导着大新县生态环境的区域分异
三、地形地貌条件制约着大新县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
四、水文环境的地域差异严重制约着生产布局和人口分布
五、湿热气候加快了本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演变
六、优势自然资源影响着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功能
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促使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演化
第四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阶段性规划目标
三、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第二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一、关联系数计算
二、关联度的计算
三、结果分析
第五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地域分异特点分析
第二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岩溶山区县级小尺度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特殊性问题分析
二、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原则
三、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方法
第三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结果
第四节 各分区人口承载力估算
一、研究区地形起伏
二、人口承载力标准
三、评价结果
第五节 各区特点及发展方向
一、东部小明山水源头山地丘陵生态经济功能区(Ⅰ)
二、东北部地下河域峰丛洼地生态经济功能区(Ⅱ)
三、中部黑水河下游流域峰林谷地平原生态经济功能区(Ⅲ)
四、东南部揽圩河流域峰林谷地生态经济功能区(Ⅳ)
五、西北部黑水河上游流域峰丛洼地生态经济功能区(Ⅴ)
第六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一、关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优势的一般性理论
二、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三、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一、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思路
二、泛旅游规划研究进展
三、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构建
四、大新县实施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大新县产业体系建设
一、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二、特色农业体系建设
三、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
五、配套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
第四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一、县城建设
二、重点城镇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
第五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一、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五、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建设
一、水土保持
二、石漠化治理
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五、环境污染防治
六、减灾与防灾
第七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管理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促进科技创新
四、加强宣传教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附录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小康社会目标量化标准
附录3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修订稿)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