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过去30年深圳湾底栖动物监测与研究的成果。《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阐述了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生态习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和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等,收录了342种大型底栖动物,特别是其中收录了寡毛类动物18种。描述了83种大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线虫22个属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展示了它们的外形图。《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运用寡毛类指数(OI)、物种多样性指数(H’)、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评价了深圳湾潮间带的环境生态状况,论述了生物指数统计值与平均值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了设计底栖动物采样以及处理底栖动物数据时应注意的问题。由于深圳湾的沉积作用和人为干扰,大型底栖动物出现了“营养群偏害现象”,这在深圳湾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应给予重视。《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可为深圳湾以及其他湿地底栖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湿地的生态恢复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可供环境、湿地、生物、生态工程、海洋管理、海洋养殖、旅游、林业等相关学科的学生、科技工作者、环境保护工作者、科普志愿人员以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