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整体观、分期与主题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整体”与分期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的新媒介传播背景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主题或主线
第一章 20世纪艺术批评思想的开端和原型
第一节 王国维的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梁启超的艺术批评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 蔡元培的艺术批评思想与实践
第二章 开创建设期的美术批评
第一节 “美术革命”论争与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
第二节 国画论争与中西美术的比较批评
第三节 写实观念的沉浮
第四节 现代主义批评:纯粹论、个性表现说与创造观
第五节 “左翼”美术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萌芽
第三章 开创建设期的戏剧批评
第一节 社会改良的折射:“戏曲改良”争论与“文明戏”的沉浮
第二节 从改良到革命:《新青年》戏剧批评的社会功能观与现实主义批评
第三节 “国剧”批评与戏剧本体批评:悲剧精神、写意美学、表演等问题
第四节 “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戏剧批评
第五节 《雷雨》:各种批评观念与方法的交汇与演练
第四章 开创建设期的电影批评
第一节 电影批评与早期报刊
第二节 电影的社会伦理批评:“娱乐”“载道”之争
第三节 电影的现实主义批评
第四节 “左翼”电影批评与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电影的本体批评:美学、技术与现代主义
第五章 开创建设期的音乐舞蹈批评
第一节 “学堂乐歌”时期音乐的社会批评:社会功能观与西化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音乐批评:启蒙与“本体论”的变奏及多元化态势
第三节 对黎锦晖的批评及“左翼”音乐批评的开始
第四节 外来舞蹈的进入与早期舞蹈批评的端倪
第五节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思想与批评
第六章 转折集中期的美术批评
第一节 现实主义美术批评的主潮
第二节 “讲话”精神与延安的美术批评:大众、现实主义与民族化
第三节 国统区美术“民族形式”的讨论
第四节 新中国“国画革新”批评:传统与时代变革
第五节 新中国“油画”批评:“中国风”与“民族化”
第六节 美术创作方法批评:从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
第七章 转折集中期的戏剧批评
第一节 话剧“民族形式”批评
第二节 普罗戏剧与“左翼”戏剧批评
第三节 戏曲现代化批评
第四节 “斯坦尼”体系的沉浮与演剧观念批评
第五节 样板戏理论与批评
第八章 转折集中期的电影批评
第一节 抗战电影的“救亡批评”
第二节 “孤岛电影”的“民族主义”批评
第三节 建立“新中国电影”的人民性批评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评
第五节 电影的政治批判
第九章 转折与集中期的音乐舞蹈批评
第一节 “左翼”音乐运动与“新音乐”的论争
第二节 “新音乐”观念的演变:关于“走向民间”“民族形式”的论争
第三节 新中国“十七年”的音乐批评
第四节 “继承与发展”的舞蹈批评观:“新与旧”“中与西”论辩
第五节 关于“民族舞剧风格化”和“芭蕾民族化”问题的讨论
第十章 多元时期的美术批评
第一节 形式意识的觉醒和“形式批评”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思与现实主义的重建
第三节 “表现自我”与现代主义批评的重启
第四节 文化冲突:“中国画”的命运与“笔墨”的批评
第五节 新潮美术批评与后新潮美术批评:新批评家群体与“批评时代”的来临
第六节 世纪末:批评本体意识的自觉
第十一章 多元时期的戏剧批评
第一节 “斯坦尼”再评价与“戏剧观”的论争
第二节 新时期问题剧与现实主义批评
第三节 探索戏剧与现代主义批评
第四节 先锋戏剧的探索与批评
第五节 多元时期的戏曲批评
第十二章 多元时期的电影批评
第一节 多元时期电影批评的话语流变
第二节 “电影语言现代化”与“电影本体”批评
第三节 “美学热”与电影的美学批评
第四节 电影功能的重新思考:“娱乐片”与主旋律
第五节 代际观念与电影的“主体批评”
第六节 电影文化批评的崛起和兴衰
第十三章 多元时期的音乐舞蹈批评
第一节 对音乐意识形态批评的反思与“美学批评”的崛起
第二节 新潮音乐批评和音乐观念的革新
第三节 音乐文化批评与“大众流行音乐”论争
第四节 “美学热”与舞蹈批评“本体意识”的觉醒
第五节 “舞蹈观念”论争与舞蹈的“本体批评”
第六节 多舞种“现代”话语体系与“多元化”的舞蹈批评
结语 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遗产及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