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中国地震学研究进展: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电子书)

中国地震学研究进展: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电子书)

中国地震学研究进展: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电子书)

定 价:¥50.00

作 者: 陈运泰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地球科学 地球物理学 自然科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2814731 出版时间: 1997-09-01 包装:
开本: 页数: 578 字数:  

内容简介

  谢毓寿教授是我国地震学的奠基人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我国地震观测、历史地震、工程地震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本书辑录了谢毓寿教授所工作过的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主要涉及地震预测、基础地震学、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和地震资料编辑、地震工程与震害研究等领域,共计70余篇论文,同时还收录了20余篇回顾性的文章。以此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本书可供地震科技工作者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地震学研究进展: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电子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内容提要
野外考察图片
学术活动图片
国际学术交流图片
繁忙的社会活动 幸福的家庭生活图片
编委会
前言
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
目录
第一部分 地震预测
南北带中南段强震分布与地震层析成像的关系 梅世蓉
中强地震预报方法——小震调制比法 秦保燕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内容提要
野外考察图片
学术活动图片
国际学术交流图片
繁忙的社会活动 幸福的家庭生活图片
编委会
前言
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
目录
第一部分 地震预测
    南北带中南段强震分布与地震层析成像的关系 梅世蓉
    中强地震预报方法——小震调制比法 秦保燕
    滇西北强震重复发生的波速比演化图像 蔡静观 张喜玲 李永莉
    1966年以来华北和东北地震活动时间随属特点 王泽皋
    江苏地区地震学预报方法研究 田建明 谢华章
    地震空区的物理意义和震源系统的无标度性 顾浩鼎 陈运泰
    华东北部地区中强震的迁移特征 贺楚儒
    “库渗穴”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郭增建
    地震前兆“穴位” 姜秀娥
    从协同论的角度看地震活动性 王振声
    中国东西部地区强震幕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预测 王琤琤 程德利 姜长宁
    海南地区地磁变化场初步研究 范国华 姚同起
    地磁测量与震磁前兆研究 詹志佳 高金田 张洪利 赵从利 沈文志
    中国地震科学的特色 李钦祖 于利民 刁桂苓 孙佩卿 陈敬伟
    美国未来地震预报研究发展方向 卢振恒
第二部分 基础地震学与地震观测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_s=7.0地震震源过程的时空复杂性 许力生 陈运泰 S.Fasthoff
    地震学中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王碧泉
    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Lg尾波的观测研究 刘建华 刘福田 邵安民 阎晓蔚 何建坤
    南黄海和东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 许忠淮 吴少武
    一类二维Burridge—Knopoff模型中的一个孤立波解:对地震破裂过程中的自愈合脉冲的一种解释 吴忠良 陈运泰
    震级概念和测量方法的历史演变 葛焕称
    地震活动性的层次关系 陈祥熊 林世敏
    区域性瑞利面波的相速度重构试验 傅淑芳
    根据地震层析推测核—幔起伏 左兆荣 吴建平 傅容珊
    一种Radon变速偏移成像方法 崔力科 汪元美
    Pn在中亚的激发与传播 谢家康
    1975年海城前震序列与主震的定量预报 刘祖荫
    利用PS转换震相研究660km间断面 周丽梅 陈友麟 臧绍先
    有关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地震学研究 谢家树 王彩云 王平
    本世纪中国和邻区8级大震发生的日期特征 郭安宁
    1986年11月15日花莲7.6级地震的特征 雷土成 欧秉松
    非天然地震源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少泉 吴建平 夏乱宝
    近期我国岩石物性研究的某些进展 冯永革 张玉玲 杨钢宇 赵鸿儒
    多分量换能器及其在工程地震检测中的应用 郭铁拴 赵鸿儒 张玉聆
    关于摆在并联电容时的运动特征讨论 李增奎 张起源
    深井电缆参数对JD—2型地震仪的影响 胡履端 滕台鸿 周璐璐 李凤杰
    DS—1型短周期拾震器的设计 琴朝智
第三部分 地震地质
    中国大陆岩石圈各向异性的研究综述 丁志峰
    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研究 滕吉文 张秉铭 胡家富 温一波
    8级以上大震的地表破裂带宽度 郭增建 秦保燕
    孔隙流体对储层岩石地震特性的影响 史哥
    震源构造中调整单元对破裂传播及贯通的动力作用 荣代潞
    台湾海峡强震序列及其构造复杂性探讨 丁学仁 林世敏 吴长江
    台湾海峡地质构造及其地震活动研究 王洪涛 林锦华 郑师春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重要地质事件与构造演化 刘百篪
    小江断裂——中国最活动最复杂的断裂 韩沅 闵子群
    川滇地区8级地震破裂带及其震中裂点问题的探讨 张受生
    片麻岩、角闪岩性状变化和地震 顾芷娟 李彪 俞历 张勃涛 陈国光 宋长青
    陕西倾斜固体潮观测结果的动态特征研究 张惠玲
第四部分 历史地震与地震资料
    历史地震研究的两个里程碑 齐书勤
    朝鲜半岛地震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吴戈 翟文杰 刘昌森
    元代及其前历史强震目录增补与讨论 刘昌森 吴戈 翟文杰
    徐家汇地震台记录的我国地震拾遗 刘昌森
    1489年和1536年西昌地震及震后对策 江在雄
    公元前(1189和780年)陕西岐山地震遗迹的发现 种瑾 张安良
    新疆几次历史大地震考察与研究 陈祥玉
    1942年9月2日地震考 陶夏新
    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惠安烈度的调查评定 杨玉林 王健 环文林 时振梁
    关于海域历史地震震级、震中问题的讨论 朱书俊
    论古代抗震救灾对策 张秀梅 李雪英
    中国强震目录比较研究 陈锦标 李全林 庄灿涛
    全球地震灾害评定项目中南亚试验区均—震级地震目录 杨智娴 张培震
    云南强震加速度记录的获取及应用 黎家佑
    候风地动仪的诞生与亡佚 商宏宽
    地震科技成果与科技档案管理 王秀文
第五部分 地震工程与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邹其嘉
    辽宁省特大企业主要厂房易损性分析 李荣安 廖旭 房贺岩 张书栋 臧伟
    沈阳市工程地震问题研究 钟以章 王国新 赵松戈
    一种快速测量场地土剪切波速新方法的研究 黄振平 杨学山 赵刚 王友琴
    高频多波地震勘探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许昭永 杨润海 赵晋明 王彬 姚宇峰
    地震危险度G(I)——一种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判定方法 郭绍忠 李丽清
    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 谢礼立 陶夏新 左惠强 温瑞智
    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集成设计 蔡晋安 程承旗 林思诚 赖志斌 张锦福 郑师春 赵志伟
    地震次生火灾损失预测模型研究 郭星全 雷建设
第六部分 难忘的回忆
    沁园春——庆贺谢毓寿教授八十寿辰 郭增建
    早期地震工作回忆 方蔚青
    在谢毓寿先生指导下工作的日子 程德利
    对往事的片断回顾——庆祝谢毓寿先生八十寿辰 李博
    谢毓寿先生在南京地震台 唐兆华
    地震考察散记——为庆祝谢毓寿教授八十大寿而作 蒋明先
    忆三峡地震台网 刘多
    谢毓寿先生与强震观测——祝贺谢老八十寿辰 彭克中
    地球物理研究所工厂的创建史——祝谢毓寿教授八十大寿 程科仁
    谢毓寿先生与《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胡钟达
    谢毓寿先生与河源地震队 陆其鹄
    新丰江水库地震工作卅年 姚梅尹
    云南地震事业卅年 韩新民
    潜心钻研多贡献工程地震开拓人——庆贺谢毓寿先生八十华诞 龚志诚
    谢毓寿先生在北大任兼职教授 刘宝诚
    祝贺谢毓寿先生八十寿辰 费崇义
    中国工程地震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开拓者 汪纬林
    祝贺谢毓寿先生八十寿辰 宋守全
    我们的科学前辈 何寿欢
    诚挚的祝福——纪念谢毓寿老师八十寿辰 金立肇
    谢毓寿先生与太原地震烈度鉴定等工作的有关史料(节选) 陈英方 陈长林(整理)
摘要
    初议华北强震整体活动性的应用意义 王泽皋
    地震根源初探 李维渡
    超声无损检测混凝土路面板厚度 方家福
    无汞胀盒标定装置 朱虎 张志中
    发射机天线回路失谐保护装置 朱云 郭炎庆 周佩侠
    双喜岭地震观测井无线传输系统现场安装与调试 滕台鸿 胡履端 周璐璐 李凤杰
    单台应力预报地震方法实例 陈应禄
封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