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目录
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19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传播的主体、途径和特点
一、传播的主体
二、传播的途径
三、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有关这个问题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一、“南满”和“北满”
二、中俄东段边界中国一侧
三、中东铁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区
四、呼伦贝尔草原
五、间接传播区
六、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封面
目录
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19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传播的主体、途径和特点
一、传播的主体
二、传播的途径
三、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有关这个问题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一、“南满”和“北满”
二、中俄东段边界中国一侧
三、中东铁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区
四、呼伦贝尔草原
五、间接传播区
六、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第二章 中俄混血人
第一节 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形成的主要历史阶段
一、跨界民族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17 世纪前各民族的归属
三、17 世纪俄罗斯人东进与跨界民族的形成
四、19 世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跨界民族的形成
五、近代国际移民与跨界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中俄混血人的产生及其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一、中俄混血人历史的主要问题
二、元代
三、清代早中期
四、19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
五、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的修建~十月革命前
六、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1953年
八、1954~1955年
九、1956年~“文革”
十、“文革”结束以后
十一、中俄混血人的现状:人口与分布
第三节 文化边区、边缘人、双语现象和边缘文化
一、文化边区
二、边缘人和边缘族群
三、双语现象和双语人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边区、边缘人和多语现象
五、边缘文化
第四节 中俄混血人的族称和族群认同
一、中俄混血人的族称
二、中俄混血人的族群认同
第三章 俄罗斯文化在哈尔滨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在哈尔滨的历史
一、1898~1917:初露锋芒
二、1917~1932:鼎盛
三、1932~1945:衰落
四、1945~20 世纪50年代中期:短暂的复兴
五、20 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
第二节 分立与交流:哈尔滨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
一、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分立与冲突
二、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
附:哈尔滨文庙碑记
第三节 从哈尔滨俄裔在圣母帡幪教堂内的位置看这个族群的结构
一、俄裔们在圣母帡幪教堂中的位置
二、从教堂内语言区的划分看俄裔的结构
第四章 俄罗斯文化在额尔古纳地区
第一节 额尔古纳:族群互动的历史与俄、汉两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以阳村为例
一、前言
二、19 世纪80~90年代:边界的跨越
三、1900~1953:俄罗斯文化的强势地位
四、1954~1955:移民与文化环境的改变
五、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俄罗斯文化在汉文化的夹缝中延续
六、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文化的强迫变迁
七、7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八、90年代中期以来:蒙古族大规模移入及其对阳村文化的影响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
九、简短的结论:回到文化边区理论
后记:重访阳村
第二节 俄罗斯文化对驯鹿鄂温克文化的影响
一、早期俄罗斯文化对驯鹿鄂温克文化的影响
二、19 世纪中叶~20 世纪40年代末俄罗斯文化对驯鹿鄂温克文化的影响
三、20 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俄罗斯文化对驯鹿鄂温克文化的影响
四、俄罗斯文化对驯鹿鄂温克文化影响的性质和特点
五、驯鹿鄂温克文化中的俄罗斯文化特质
六、东正教在驯鹿鄂温克人中的传播与基督教在拉祜族中的传播之比较
第五章 东正教在中国
第一节 东正教的历史和特点
一、东正教的产生
二、东正教的特点
三、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东正教现状
一、东北地区
二、新疆
三、内地某些城市
三、台港地区
第三节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历史概述
一、从传入到兴盛(1955年之前)
二、衰落与禁绝(1956~1977)
三、东正教的复兴(1978)
第四节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活动场所及相应活动
一、主室、圣像台和圣像
二、山顶上的十字架
三、龙王庙
四、祈祷所
第五节 十字架、敖包与神树:人类学比较研究
一、十字架的结构和功能
二、十字架与敖包之比较
三、更广泛的联想
第六节 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的丧葬习俗
一、葬礼
二、坟墓前的十字架
三、坟墓的其他特点
四、祭祀
第七节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节日
一、正统的东正教节日1
二、巴斯克节节期
三、其他节日
第八节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的特点
一、作为一神教的东正教在边缘文化中的特殊性
二、汉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三、东正教部分特质的丧失
附录一:圣母帡幪教堂巴斯克节“除夕夜”
一、关于圣母帡幪教堂
(一)圣母帡幪教堂的历史
(二)圣母帡幪教堂的建筑特色
(三)圣母帡幪教堂内的陈设
(四)圣母帡幪教堂旁的小祈祷所
二、圣母帡幪教堂巴斯克节“除夕夜”(1999年4月10日)
附录二:奔走于两个国家之间——个中俄混血妇女的口述历史
父 亲
母 亲
回到中国
母亲又返回苏联
舅舅
寻亲
“我想把一生写下来”
歧视
俄侨撤离中国
医院·领事馆·教堂
身处政治旋涡
“整理好了让我看一下”
丈夫和子女
相依为命
后记
再后记
附录三:边缘族群的苦难记忆——关于俄裔的口述历史
俄裔口述史的套路
苏联排华与俄裔的遭遇
“文革”期间及其前后的遭遇
郝春发“叛国投敌”案
后记
再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