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所作,它是迄今保存最完整、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启蒙书籍。它的内容大部分采用押韵式文风,像一首诗一样,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不仅十分有趣,还能启迪心智,所以本书被广泛翻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历史上关于《三字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明清学者多认为是南宋名儒王应麟所著,但是传闻中也有宋人区适、明人黎贞著等说法,但都没有历史记载。《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书中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对于少年儿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非常有益的。百家姓《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它将经常见到的一些姓氏编成像诗歌一样的韵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内容没有文理,但使读者容易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总共收集四百一十一个姓后,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据南宋学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依此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百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读物的经典,它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也正是在朗读《百家姓》的过程中,了解到丰富多彩的姓氏来源,并由此产生了寻根问祖的兴趣。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是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成为今天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相抗衡。明清以来,一些学者称《千字文》为文字有限却能条理贯穿的「绝妙文章」,不无道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古人教育子女,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之一。其内容是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李毓秀早年从事教书,根据传统文化对童蒙的要求,并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这篇通喻百家的《训蒙文》。此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撰述,具体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待人接物,读书求学待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虽然包含了当时的一些封建伦理思想,如「不管己,莫管闲」,「非圣书,屏勿视」等,但是在教育子弟谦虚自律、远佞近贤、善待亲朋等方面仍有启发意义。因为行文浅易懂,押韵顺口,在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童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具有同等影响。「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相信这些有益理论对现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