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1.1耕地资源数量逐年减少1
1.1.2耕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3
1.1.3耕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3
1.2问题提出4
1.2.1耕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5
1.2.2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9
1.3研究意义11
1.4研究内容与方法12
1.4.1研究内容12
1.4.2研究方法12
第2章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14
2.1生态补偿主要研究领域14
2.2农地生态补偿国外实践经验16
2.2.1美国生态补偿实践16
2.2.2欧盟生态补偿实践17
2.3国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分析18
2.4耕地生态补偿国内研究进展与实践探索20
2.4.1国内耕地生态补偿实践探索20
2.4.2国内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21
2.5国内外研究评述22
第3章耕地生态补偿内涵与理论基础24
3.1耕地生态补偿相关概念界定24
3.1.1耕地生态服务功能24
3.1.2耕地非生态服务功能25
3.1.3补偿与生态补偿25
3.1.4耕地生态补偿28
3.1.5耕地生态产品产权界定28
3.2耕地生态补偿理论基础29
3.2.1外部性理论29
3.2.2公共产品理论31
3.2.3生态服务价值理论32
3.2.4资源价值理论33
3.2.5产权理论34
3.2.6利益均衡理论35
第4章耕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界定及博弈关系分析37
4.1耕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界定37
4.2耕地生态补偿对象(客体)与主体明晰38
4.3利益主体间博弈关系分析39
4.3.1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博弈39
4.3.2政府间的博弈41
4.4耕地生态补偿博弈路径选择43
第5章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方法及实验设计46
5.1条件价值法46
5.1.1条件价值法介绍46
5.1.2CVM偏差48
5.1.3经济模型48
5.2CVM实验设计与抽样调查50
5.2.1抽样调查50
5.2.2调查目的与内容51
5.2.3调查问卷设计52
5.2.4问卷预调查与修正53
5.3选择实验54
5.3.1选择实验法介绍54
5.3.2选择实验步骤55
5.3.3经济模型55
5.4CE选择实验方案设计56
5.4.1耕地生态补偿项目调查情景56
5.4.2问卷内容与设计58
5.4.3属性水平的确定58
5.4.4武汉市问卷形成59
5.5调查实施与调查结果60
5.5.1调查实施60
5.5.2调查结果61
第6章基于不同方法的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确定66
6.1居民耕地生态服务认知和行为态度调查分析66
6.1.1耕地保护状况及保护政策认知66
6.1.2耕地生态效益认知分析68
6.2居民参与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70
6.2.1居民参与耕地保护支付意愿调查情况70
6.2.2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因素分析71
6.3基于外部效益的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CVM的应用77
6.3.1调查样本支付方式77
6.3.2CVM受益群体不同假想市场思路设计78
6.3.3市民耕地生态正效益WTP和负效益WTA、WTP估算78
6.3.4农民耕地生态正效益WTA、WTP和耕地负效益WTP81
6.3.5CVM估算结果确定88
6.4基于保护属性的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CE的应用89
6.4.1问卷调查结果89
6.4.2模型变量91
6.4.3模型结果估计92
6.5CVM与CE比较与结果确定96
第7章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测度97
7.1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理论分析97
7.1.1空间外部性97
7.1.2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100
7.2耕地生态补偿效益转移测度102
7.2.1效益转移法102
7.2.2效益转移法优缺点及其步骤103
7.2.3效益转移区域选择104
7.2.4模型设计与结果104
7.3跨区域生态补偿转移量的测度106
7.3.1空间生态转移量106
7.3.2跨区域生态补偿分配及转移107
第8章研究结论与讨论109
8.1研究基本结论109
8.2研究讨论113
8.3政策建议115
8.4不足与展望117
8.4.1研究不足117
8.4.2研究展望117
参考文献119
附录127
附录1 127
附录2 136
索引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