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古籍/国学国学入门山海经(权威译注,无障碍阅读)

山海经(权威译注,无障碍阅读)

山海经(权威译注,无障碍阅读)

定 价:¥38.00

作 者: (汉)刘歆 编 ; 陈默译 注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丛编项: 中华经典藏书
标 签: 古籍 中国藏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8693065 出版时间: 2015-03-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是中国文化的珍品,被认为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最古地理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在物欲横流、市声喧嚣的现代社会,对于习惯“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片静土,是远古时期极富想象力的惊世之作。通过它诡异的文字与形象的绘画,让我们依稀解读那些或已进化、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兽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

暂缺《山海经(权威译注,无障碍阅读)》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南山经》作为“五藏山经”的首篇,有着重要的地位。“五藏山经”,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分篇,所记事物按照地区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向北,最后到达九州中部。中原地区之外,则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构成《海经》部分内容。有人认为《南山经》也是解密“大荒”四经的钥匙。 《南山经》共有三列山系,即南山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总共四十座山,途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其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广大区域内的地貌特征、生物矿藏以及各山的祭祀情况,凡山脉、河流、动植物、矿产资源、诸山神及其祭祀仪式,无不应有。 作为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古籍,其中所描述的一些神奇之物,包括凤凰、九尾狐等,影响广泛而深远。第一列山系山,有吃了不会饥饿的神草祝余,有会吟唱的怪兽鹿蜀,有长着翅膀的鯥鱼。有叫灌灌的鸟,佩戴了可以不受蛊惑。第二列柜山山系有吃人的猛兽猾褢和蛊雕。第三列天虞山系,有神鸟凤凰,有神木,等等。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④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丽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无瘕疾⑨。 注释 ①(què)山:鹊山。通鹊。②金玉:指未经开采的金属矿物和玉石。③青华:青色的花。华通花。④穀(gǔ):构树,落叶乔木,树体高大,结粉红色的果实,味甜。抗污染,适应性强。木材可制器具,树皮可造纸。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穀,通构。⑤禺(y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⑥狌狌(xīng xīng):猩猩。⑦丽(jǐ):传说中的地名。⑧育沛:一种水生植物,从文中推断可知。⑨瘕(jiǎ)疾:腹中结有肿块的病,即蛊胀病。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类证治裁·肿胀》:“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虫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绷急,中空无物也。” 译文 南方第一列山系叫山山系。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招摇山,耸立在西海边上,山上有很多桂树,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余,吃了它不会感到饥饿。山上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却有黑色的纹理,其光华照耀四方,它的名字叫迷穀,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白耳朵,能攀缘爬行,也能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健步如飞。丽之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叫育沛的东西,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黄金④。 注释 ①堂庭之山: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由东山和西山两座组成,湖南境内。②棪(yǎn)木:一种乔木,果实像苹果,色红可吃。有人认为即君迁,属柿树科。③水玉:也叫水精,即水晶。莹亮如水,坚硬如玉,故名。④黄金:指金矿。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有很多白色的猿猴,多产水晶,多产黄色金矿。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猨翼之山:应为即翼山。②蝮(fù)虫:传说中的一种毒虫,也叫反鼻虫,颜色红白相间,鼻上有钩刺,重约百斤。虫为“虺”的本字。郭璞《山海经传》注:“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字汇》:“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译文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叫即翼山。山里有很多怪兽,水里有很多怪鱼,多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和怪蛇,有很多怪树,山势险峻不可攀登。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①,其阳多赤金②,其阴多白金③。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⑥,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⑦。 注释 ①杻阳之山:位置不详。杻,同“杽”。《说文》:“械也。”②赤金:铜矿。《史记·平準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③白金:银矿。④如谣:就像不用伴奏的清唱。⑤鹿蜀:斑马。⑥虺(huǐ)尾:像蛇一样的尾巴。⑦为底:治疗足上的疾病。为,治疗。底,同胝,指脚底的茧。 译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杻阳山。山的南面多产铜矿,山的北面多产银矿。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白色的脑袋,身上的斑纹像老虎,红色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像是人在清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把它的毛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之河。河水里有很多深黑色的乌龟,形状像乌龟,鸟的脑袋,蛇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耳聋,还可以治疗脚底的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③,食之无肿疾④。 注释 ①魼(qū):郭璞《山海经传》注:“亦作胁。”魼,通胠,指腋下。②留牛:可能是犁牛。《东山经》说鱅鳙鱼“其状如犁牛”。留、犁音近。③冬死而夏生:冬眠,也叫冬蛰。指一些虫鱼类动物在气温降低时处于昏睡的状态。④肿疾:皮肤肿胀、脓肿之类的病。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柢山,山间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山上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陵,蛇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长在腋下,它的叫声像犁牛,这种鱼的名字叫鯥,冬天蛰伏而夏天苏醒,吃了它的肉就不患痈肿病。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②,自为牝牡③,食者不妒。 注释 ①亶爰(dǎn yuán):古山名,具体所指不详。②类: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郭璞《山海经传》注:“类或作沛,髦或作发。”③自为牝(pìn)牡:雌雄一体。指这种动物能够自行交配。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亶爰山,山间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树木,险峻不可攀登。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猫却有头发,它的名字叫类,这种动物可以自行交配,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妒忌。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①,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②,食之无卧③。 注释 ①猼訑(bó yí):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样子像羊,九条尾,四只耳。眼睛长在背上。把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就不会畏惧。郭璞《山海经·图赞》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②  (chǎng fū):一种鸟名。山海经中有不少似鸡非鸡的鸟类,此为其中之一。③食之无卧:精神亢奋不睡觉。郭璞注云:“令人少眠。”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基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金属矿物,很多怪树。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长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訑,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不会恐惧。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三个脑袋、六只眼、六只脚、三只翅膀,它的名字叫 ,吃了它就会精神亢奋睡不着觉。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①。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②。有鸟焉,其状如鸠③,其音若呵④,名曰灌灌⑤,佩之不惑⑥。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⑦,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⑧。 注释 ①青雘(huò):一种粉红色陶土,赤石脂之类,可用作颜料。《周书》:“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②不蛊:不沾染邪气。蛊,传说中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③鸠:斑鸠,一种似鸽子的鸟类。④其音若呵:它的叫声像人在呵斥。 ⑤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肉味鲜美。郭璞《山海经传》注:“或作濩濩。”⑥不惑:不会被迷惑。⑦赤鱬(rú):传说中人面鱼身的动物,有人认为是一种叫儒艮的鱼。一说是鲵鱼,即娃娃鱼。⑧不疥:不生疥疮之类的疾病。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青丘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青雘。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九条尾巴,它的叫声像是婴儿啼哭,这种动物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不会中蛊毒。山里有一种鸟类,形状像斑鸠,它的叫声像是人在呵斥,名叫灌灌,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就不会迷惑。英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水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鱼却有人的面孔,它的叫声像是鸳鸯的叫声,吃了它的肉就不会生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注释 ①箕尾之山:在今天黄山和天目山附近。②踆:通“蹲”。这里是坐落的意思。 译文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东海岸边,山里有很多沙石。汸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产白色玉石。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①而龙首。其祠之礼②,毛③用一璋玉瘗④,糈用稌米⑤,一璧稻米⑥,白菅⑦为席。 注释 ①鸟身:有的版本写作人身。②其祠之礼:祭祀山神的仪式。③毛:祭祀所用毛物,即猪牛羊犬鸡等禽畜。④用一璋玉瘗:把前面所说的毛物,连同璋、玉各一块埋起来。璋,古代一种玉器,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郭璞《山海经传》注:“半圭为璋。”瘗,埋葬。 ⑤糈用稌米:祭神的精米用稻米。稌,稻米。⑥一璧稻米:这句话很费解,放在这里很不通顺,被认为是衍文。⑦白菅:一种白色的茅草。郭璞《山海经传》注:“菅,茅属也,音间。” 译文 所有山山系,从招摇山开始,直到箕尾山为止,共有十座山,沿途二千九百五十里。各座山的山神形状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祭祀山神的仪式是:拿一片璋和一块玉,和前面所用的禽畜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神的精米用稻米,用白茅草作为祭神的座席。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