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仰之如山,典籍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部分,除了官方所倡导的儒家正统经典外,就要算蒙学“三百千”之类了。不单在古代,就是在今天,这些蒙学文字依旧是家喻户晓,谁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谁不知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某种程度上,它们的流传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还要深入人心。如一些学者所说:比起那些堂而皇之的儒家经典来说,蒙学书系实际上更直接、更具体、更真切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张之洞在他的《书目答问》中这样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一代代的中国人,从训蒙到训诂、小学、四书,由经部至子部,子部通而读诸史,最终知晓古今,成就自己的学问之道。他们从最开始蒙学地学习,一步步走进华夏文明的精神花园,这些在我们成长之初,历经干锤百炼却始终自由而活泼的文字,给了我们最初的学识认知与文化滋养。你看《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言简意丰;《千字文》张弛有度,文章绝妙,如舞霓裳于寸木;《增广贤文》则是对偶有序,长短合韵,信手拈来且意味绵长。这些蒙学篇章或对、或骈、或诗、或韵,交错穿行,宛若春日游园,令人翩翩入胜。这些文字也不单单是读起来有趣,学起来也并不枯燥。林语堂就曾说过:“中国人盖己久经琢磨于辞藻之美的使用法与机灵之文学特性,而诗的培养尤足训练他们养成优越的文学表现技巧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