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伟大的将中国推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功臣,是一位为提高全民素质耗去毕生精力的古代大贤,是一位为人类为国家培养众多栋梁之材的万世之师。他为远大理想奔波一生,却未能将梦变为现实,遗憾千古。孔子生活在东周末期。这一时期,礼坏乐崩,攻城掠地,杀伐不断,社会混乱,百姓苦不堪言。孔子从少年开始,即有志于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孔子“道”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髓则是“修身”,是克制私欲。只有克制私欲,身才正,才能按法律、法规、道德(借鉴周礼)准则办事。孔子在鲁国当过中都宰、大司寇摄相事,推行过他的主张。但遭到擅权贵族的反对,流产了。两次出国游说,历经千辛万苦,都没有成功,只好回鲁国。这期间,孔子先后失去妻子、儿子、爱徒颜回和仲由,心力交瘁。但依然没有灰心,编篡诗,修春秋,以惩恶扬善,教育后人。故事从鲁国擅权贵族季氏用天子祭祀大礼进行家祭,孔子亲眼看到这种僭越行为,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开始,以东周动乱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开。一方面,是各国统治集团私欲的极度膨胀,内乱、杀伐、权谋,一方面是以孔子为首的文明创造、呐喊和传播,野蛮与文明的较量,战争与和平的争夺,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构成广阔而瑰丽多姿的历史生活图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矛盾中,展示孔子这位先贤的伟大人格和高尚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