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中国文学作品集在文学与抗战之间:七月 希望 研究

在文学与抗战之间:七月 希望 研究

在文学与抗战之间:七月 希望 研究

定 价:¥46.00

作 者: 张玲丽 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文学 文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7176270 出版时间: 2016-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字数:  

内容简介

  国内对于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刊物还未引起相应关注,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时期研究的不足。作者根据那时的大量作品和文学理论,认为《七月》《希望》设定了明确的文学立场,坚守不让位的文学精神,沿着五四所开创的“启蒙文学”的道路前进,在救亡的浓厚氛围之中,集聚了“启蒙”的力量。这两份刊物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七月派,为新文学发展输入新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玲丽,女,1979年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教师。2004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推出
一、胡风文学思想的研究文章
二、胡风研究专著
三、对胡风编辑身份的研究
第二节 《七月》《希望》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七月》《希望》的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章 《七月》《希望》的文学立场
第一节 《七月》《希望》的文学生态环境
一、作家的战时定位
二、文学刊物缺失
三、文学定位弱化
四、文学的通俗化热潮
第二节 文学立场的设立
一、创刊词对于文学立场的设立
二、伟大作品产生的讨论
第三节 文学立场的体现
一、小说、报告文学作品
二、诗歌创作
三、译文的参照
第二章 《七月》《希望》的内质思维
第一节 《七月》与《希望》的文学越位
一、《七月》的文化建设趋向
二、《希望》的文化建设大气魄
第二节 《希望》的精神探索
一、对市侩主义、色情主义、客观主义的批驳
二、精神圣战方式的选择
三、政治与艺术的关系解读
四、欧化文化取向——文艺大众化的另一种方式的思考
第三节 对话精神
一、作家、作品独特的编排方式
二、编者与作者的对话
三、《七月》《希望》的整体性思维
四、对话精神的缺失
小结
第三章 《七月》《希望》作家构成
第一节 中青年作家的承续与对话
一、中年作家的引领
二、青年文化性格的掘发
第二节 多地域来源
一、延安作家
二、各个战区的战士作家
第三节 知识结构、教育背景
一、大学教育背景
二、延安文学环境
三、异域文学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运作模态及编辑策略
第一节 同人性质定位
一、同人性质定位的表现
二、同人定位的来源及意义
三、同人定位的不合时宜
第二节 鲁迅精神的显性引导
一、鲁迅的领袖位置的选择
二、《七月》《希望》对于鲁迅思想的解读
三、书信中的鲁迅影像
第三节 刊物外形策略
一、精英读者、作者群的塑造
二、座谈会、语录片断以及书信的思想共享
三、出版机构与丛书系列
小结
第五章 特殊的编辑主体——胡风
第一节 胡风个性对于刊物的塑造
一、胡风与“左联”——创刊前的胡风
二、胡风在刊物的个性体现
三、茅盾与胡风的编辑个性差异
第二节 胡风文学思想对于刊物的塑造
一、胡风对于抗战文学的期待
二、胡风与《七月》《希望》
第三节 《七月》《希望》对于胡风的影响
一、《七月》《希望》对胡风文学思想的塑造
二、创办《七月》《希望》对于胡风命运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七月》《希望》对新文学的影响及贡献
第一节 《七月》《希望》的发展终点
一、《论主观》引发的连锁反应
二、同人小刊物的催生
第二节 《七月》《希望》与“七月派”
一、“七月派”的促生
二、“七月派”与“宗派”
三、“七月派”成员的人格建构
第三节 《七月》《希望》对于新文学的贡献与启示
一、“启蒙”的坚守与超越
二、新型文学品格对文学格局的拓展
三、对左翼文坛批评精神的贯注
后记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