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丰子恺他的父亲是清朝zui后一科的举人,他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徒,他是从小小石门湾走出来的一代文化巨匠,他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流传甚广且深入人心,世人对这位文化大师的画作和文章极尽赞美,却鲜有人知晓光环背后是怎样的一位传奇老人,他经历的风雨沧桑和他坚守的赤子情怀。浙江省嘉兴市石门镇,连同一间名为“丰同裕”的染坊,架构起丰子恺全部的童年世界。父母家人对幼子疼爱有加,小小的古镇世代居住在一起的百姓,沾亲带故的,总能和谐相处。丰子恺的一生起伏跌宕,也曾因战乱颠沛流离,却始终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热情和善意,大抵是与童年生长的环境有很深的关系。童年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有趣而美好的,尽管家教甚严,他还是可以追随着小伙伴乐生搞些顽皮的恶作剧,将头发粉末偷偷撒进道士的衣领里;或是在邻居王囡囡的陪同下跑去河边钓鱼;听“柴主人”阿庆孤独的拉着胡琴;看着那个中了“白鸽票”的“歪鲈婆阿三”在意外之财的驱使下演出的滑稽闹剧;记录那四位被丰子恺形象的称为“四轩柱”的老太婆们的独特趣事……年幼的丰子恺机缘巧合的爱上画笔,“丰子恺家开染坊店,他经常去那里玩,向染匠师傅要些颜料,在小盅子里化开。被水溶化的颜料,比固体时鲜亮,使人有了创作的诱惑。丰子恺选了一支喜欢的笔,为书上的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印刷书的纸不是进口的道林纸,而是中国纸,颜色涂在纸上,渗透好几层。翻开书来一看,下面的几页上,都叠印出同样的图案,如同多色版套印的。”(引自《丰子恺的人间情怀》)这大概是丰子恺开启艺术之门的源头。在此之后,他便逐渐投入到绘画的无限乐趣中。从涂色到描摹,从单纯的模仿到意识与创作的加入,他为石门湾的乡亲画过无数肖像,也成长为小镇中尽人皆知的“大画家”。1914年,17岁的丰子恺乘船离开家乡,踏上赴杭州报考的旅程,外面的世界从此给了他更广阔的天地,并使他幸运的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如果说丰子恺在绘画上的天赋是命运的眷顾,那么他画作之中透露出的朴素与灵动却得益于他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视角,这些不仅来源于童年和家乡对他的深刻影响,也与两位人生导师的启蒙和他自身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作品总是作者内心感悟和精神世界的完美呈现,丰子恺的作品,没有恢弘的场景,没有绚丽的色彩,却能在寥寥数笔之间勾画出深邃的意境,画如其人,人如其境。战火的硝烟吞噬了家乡,丰子恺从此携家人辗转于广西、重庆等西南各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定居上海,岁月的车轮虽然席卷了青春与生命,却将璀璨的灵魂与故事保留。沙坪小屋的日子,老友共饮的日子,有“大白”和“阿咪”相伴的日子……即便苦中作乐,依旧乐在其中,带来无穷的温暖和力量。朱光潜曾经这样评价好友丰子恺:“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谈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不论时代如何变更,丰子恺的故事和作品,依然能够拨开喧嚣的乌云,分享一片晴朗宁静的天空。丰子恺拥有着崇高的艺术理想,但又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任情所至,杂然质朴,虽有说理或禅悟,但却平易、温馨,弥散着浓浓的抒情味。本论著的写作者正是循着丰子恺的生命踪迹,以自由的文体形式,灵动鲜活地再现了一朵精神的金玫瑰与迷人的精神宫殿,伟大足以比英雄,柔软堪以比少女。虽属“高论”,却不远人,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文学博士、评论家陈啸丰子恺的诗画世界在拥趸者经久的推崇中,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但与此同时也容易简化了他的艺术人生。高维生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丰子恺的人生脉络之中,勾勒出他一生的精神轨迹,展现了民国文人的精神品藻,也折射出一个丰富而动荡的大时代。史实与诗情并重,还原与阐发相映成趣,透过作者的书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丰子恺和他的艺术人生——将单纯质朴的诗意情怀浓淡于岁月的枝头,透露出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豁达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