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报》同仁从事的,多属“体制外研究”(建议不用“民间研究”这个说法,因为容易被理解为与“民间文学”同一层次的东西)。“体制外研究”有自己的优势:上面没有“婆婆”压着、管着,大家不为名、不为利,全以兴趣为动力,想读啥就读啥,想写啥就写啥(同时意味着不想写的东西可以不必费心硬写)。这也就是“天乐”吧——庄周说“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则可“知天乐”矣。当然,“体制外”的研究也有劣势,一个问题是经费,第二个问题是编刊物弄不到刊号,随之而来的第三个问题则关乎发行。这就是《品报》长期只能以电子同人刊物的形式,在“内部”流通的原因。值得庆幸的是,在振良、元卿、顾臻及有关朋友的努力下,由电子刊物到纸质印本的梦想已经化为现实,他们的编辑构想也更扩大、更完善了。作为《品报》的忠实读者和能力有限的作者,我也想借此机会提一些“扩展阵地”的建议——还是想到啥就说啥,抛砖引玉,不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