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杨老相识已经数十年了。在我的认识里,杨老不仅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大监定家,更是一位大学者、大研究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先辈,是学界的典范。一想到杨老,我的第1感觉是,杨老就是一位读书人,是书生,是大学者,是研究家。过去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一开头也是这番话,这回我想换一个说法,但想了好几天,总是离不开这个第1印象,可见他在我心目中的学者地位是不可更改的。杨老一生着述等身,累计千万字以上,其绝大多数文章或作品我都认真拜读过(诸如《沐雨楼书画论稿》《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中国书画监定学稿》等专着,诸如《晋人书墨迹泛考》《关于的考识及其他》《的初步剖析》等论文)。应出版社编辑之约,我在此只就《中国书画监定学稿》发表我的一己之见了。这是一部杨老在毕生监定实践与学术积累基础上完成的“中国书画监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开山力作。我国的书画监定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早大约可以上溯到两晋。但是,干余年来,只有着录和简略的品评,没有详尽的论证。因为以往的监定,主要是靠目验和有关的着录题跋,没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论证,更没有近现代的科学手段,所以也浸有一部专讲书画监定的专书。尽管历代著名的监家辈出,但却无这方面的专着问世。直至二十世纪中期,才有张珩先生的《怎样监定书画》一书问世。张珩先生是举世公认的大监定家,他在监定古书画方面是公认的,可惜不幸早逝。《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是他的一次讲演录,而且还是他去世后经老友整理的。所以从篇幅来说只是一部小册子,但从品质来说无疑是他毕生珍贵经验的总结。张珩先生的作品毕竟被过小的篇幅所限制,不能尽其能述。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监定概论》出版。徐老是书画监定的大家,众所公认,《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文字十余万,附图百幅,比张珩先生的书大大扩充了内容,可以说是书画监定理论方面的一大跃进。到了二十世纪zui后一年,杨仁恺先生的《中国书画监定学稿》问世,全书数十万字,附图五六百幅,成为监定学方面的皇皇巨着。凡监定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如时代、风格、流派、款识、着录、题记、印监、装裱、流传、收藏、真伪等等,无不详细论述,文图结合,读者更觉亲切,如同耳闻目见。这无疑是书画监定方面的一部带有阶段性的作品。中国的古代书画监定已经传承了干余年,从古人到今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可惜一直没有系统地整理并加以科学化、理论化。幸而由张珩先生开头,中经徐邦达先生扩大,到杨仁恺先生集其大成,并定名为“监定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把中国的古书画监定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来建设,这是完全符合这门“学科”的实际的:一是它已经具有了千余年的传承历史,古代和当代的许多监定专家都积汇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和监定经验,“监定学”的建立,是对古代和当代许多监定家的成就、学识和经验的肯定和综合,并非只是个人的成绩;二是我国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监定的书画还有很多,监定书画需要学识,需要“书画监定学”,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是“监定学”这个“学科”建立后,还会不断提高,更加科学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还会有更先迸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监定学”这门学科也会继续有所发展。因此,我认为杨老提出“监定学”这个概念,写出具有丰富监定经验和深刻理论的专着,这是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贡献,更是对文博事业的一项重要建树。我写这篇短文,也只是以蠡测海,*多不过是得其一勺而已。想了解有关杨老以及“书画监定学”的人,还应该直接去读他的书,因为只有观沧海而后能知沧海之大,只有登昆仑而后能知昆仑之高!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