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书写,有时并非在记录了大事件才显出来意义。始于微末的沉浮显隐,即使有机遇的推力作用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和记忆,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维度内,那些曾经的繁华还会有几许亮色可作谈资,可成为勾勒历史真相的线索?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现实的枝蔓与其根茎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然翘楚之升华却总有它非同一般的痕迹。于是,如何是之为是,如何“将可能性还给历史”(许江语),即或所事记录不搀和个人偏好或客观到近乎于烦琐,实乃为考验年鉴编著中每段文图信息保全之关键。俗称“一生一世”的2013年至2014年,曾是行市上各类贩卖的由头,也是这两年里时尚青年们所口惠的热词。且不论这类热词内含着的隐喻和两年七百多天日夜的长短,对于处在转型期的美术馆而言,一方面紧扣学院“十二五”规划主题,回应教学、研创、育人三大问题的要求,构建学院社会沟通平台;一方面从美术馆内部对专业配置作学院深耕相应调整,明晰部门工作重点,增设美术馆网络部门,开展“无墙美术馆”的社会渗透项目,从无形的数字空间转入有形的公共教育推广,在深耕典藏典籍浩瀚的文图信息中,配合学院年度教学主题,推出了以校史为线索的“大师与庙堂”典藏展,并连续两年被文化部授颁优秀奖和奖金。正如院长工作报告中提到“教育不必口口声声求新”的求是精神,美术馆转型并不只是硬件样样齐备了才谈得上开始。所谓“心齐才是团队”,此说很好地体现了两年来美术馆转型的一个特征。也正因此,美术馆的年均参观人数翻番达到四十余万人,年均展览数达到五十余个,美术馆的年均出版数以及自主创办和与其他社会机构联合主办的学术性展览交流活动,每年呈递增状态,其社会影响力指数跃居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