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与版画
时代的刃锋
“写实油画”与“现代油画”之辨
面对苏天赐作品的感触
认识塑画感受杨斌
历史的承续——从广军的庚寅年贺年版画谈起
版画的时代图典——《春华秋实·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读后
广军之牛
琪丹版画展前言
靳尚谊与毛泽东像
连接文化传统的绘画审美趣味的延伸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文人·文心·文趣·文艺:无关乎油彩与水墨——看盛梅冰的画所想
历史·风情:李树基的艺术趣味
用自觉的真情实感去融化冷漠才能给艺术带来持久
的感动人的力量
追忆海上的历史
——论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油画创作
雕塑
应该鼓励建设没有雕塑的空间让审美回归自然
雕塑艺术形式语言的多样化不能忽视造型中的基本问题
甲方对当代景观雕塑的影响——从广州新白云机场景观雕塑《五云九如》谈起
借奥运的东风重振中国雕塑
论韩美林的雕塑
韩美林雕塑《母与子》简介
应该从立法的层面保护文化环境以治理泛滥的“三俗”雕塑
当代中国雕塑家应该放下工程而努力恢复写实的基本功
当代艺术
以艺术的名义:行为艺术的穷途末路
比黄金还贵的“艺术家之屎”不可能是香的
《以“艺术”的名义》前言
堵住走偏门的人体彩绘首先是要引导公众提高对艺术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
爱的精神缠绕:艾敬的艺术特质
黄致阳:符号构成的趣味
对话在米兰
艺术的搓衣板
工艺美术与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资源需要挖掘
当代中国艺术产业的机遇与困境
保护文物所处的环境与保护文物自身同样重要
笔·湖笔·湖笔文化:在当代文化中应该如何定位
反思景泰蓝成了“景太滥”
关于工艺美术的思考二题
“文房四宝”与文化产业
Bulgari展览序
中国工艺美术论纲
沐浴在国际化的巴黎新风中
大众美术
视觉前沿——连环画再现“样板戏”的目的和意义都值得思考
中国漫画的复兴必须确立中国的风格
由70岁的三毛成为“哈韩”少年看当代中国漫画的缺失
知青美术简论
连环画应走出“艺术之宫”
《地球的红飘带》前言
重读华君武
文化奇迹:米老鼠的魅力与迪士尼的产业
摄影
人体摄影飘忽在艺术与色情之间
摄影在古风和时尚之外还有被遮蔽的关注中国人本
建筑摄影展前言
影像国博
国外博物馆建筑与摄影
建立摄影的艺术新秩序以突破“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困局
逄小威摄影展前言
“陈履生巴西摄影展”前言
台港澳艺术与艺术家
浪子回头:刘国松艺术历程的启示性意义
时代的契机:刘国松的影响
清明·突兀——孙蒋涛的“高远”风格
同祖同宗同源同法——写在北京、台湾山水画展之前
杨英风——时代的呦呦之声和凤凰之舞
应该跨越美术史的局限来品评当代台湾美术创作
如何品评当代台湾美术创作
江明贤的艺术特色
台湾艺坛的父子双雄
学艺融通:饶宗颐先生的绘画特色
朱振南:在语言的矛盾和冲突中调和水墨
评论
与吴冠中先生商榷
发展国画艺术
批评失衡的时代如何批评
只有公众执掌公共艺术的话语权才能反映公共艺术的本质特点
何谓艺术与科学——兼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观国展,谈国画,论发展
“漓江画派”推出“五彩广西”
关于陈半丁和全国美展的杂谈三则
保卫“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调重谈话“写生”
探寻国画的底线
标准像的意义和价值
谈“北京风韵”系列展
中国书画传统的两难之境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综合展区序言
批评何在?批评何为?
炫:2011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一枝红杏出墙来——读罗寒蕾的《阿杏》
李小可的水墨家园——陈履生的访谈与评论
《空房》之“空”意蕴深邃
应该从核心问题上激发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
寄望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在学术和规模等方面的改进,以重振全国美展
2015年美术述评
前言、后记与读书、书评
刘国松评传后记
读《中国历代画目大典》的感想
《万青力美术文集》序
《画坛伉俪》前言
读李向阳的《爱过这一行》
读李延声的《智者》
《曹俊谈艺文集》序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出版的时代境遇
《革命的时代》后记
赵少俨《墨花集》序
《人类大百科》序
阴差阳错——“王加欧洲游记展”前言
我与《美术报》
记住她的风度、爱心、艺术——李万《郁风艺术评传》序
来自天外:写给卓玛
读《仰观集》兼论孙机先生的治学
推荐《百年袁家》——为《羊城晚报》“权威荐书,分众阅读”
《林树中画集》序
读书改变命运
伍眉画社前言
文人的书房
《陈履生画集》前言
《江洲艺谭》前言
《灯下艺话》前言
《陈履生美术史论集》前言
《视觉前沿——陈履生专栏文集》前言
交流
学习达利从南走到北
克里斯托的“门”对于纽约中央公园的环境影响
比较列宾美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
为了唤醒的纪念——日本丸木位里夫妇的《原爆图》
美国画家艾米·罗西埃在中国抗战时期的作品
合作·共赢:开创中美博物馆展览交流的新时代
展览引进与输出的背后是国家态度
菲律宾:文化融合中的博物馆
碰撞与融合——全美华人美术教授作品展序言
科勒-穆勒夫人的“任性”
荷兰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品卷序言
博物馆、美术馆与画馆
画院的问题还是老问题,但要换一个角度去认识
繁荣溯往古后起惊风雷——四川省诗书画院20年
艺术品的国家收藏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丰富和提高
“历史与艺术并重”为国博开启时代新航程
以博物馆的发展为例看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文化魅力
我心依旧:我心中的圣殿——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
民营博物馆只有表现出文化关怀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
关于博物馆灯光照明
关于画院的思考——纪念浙江画院成立30周年
瓶颈的制约与突破:谈中美博物馆的展览交流
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从“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说起
阿姆斯特丹伦勃朗故居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电影博物馆
荷兰海牙莫里茨皇家博物馆
博物馆、美术馆可建立自己的专业准则
国家收藏文化共享
美术馆的知识生产以公众为核心
国家博物馆与大数据下的中国书画艺术发展
收藏与艺术市场
“行画”现象——北京绘画市场丛谈之二
主流性艺术产业的困境
买画不可信画册
《鉴宝》的“鉴”定位在对于价位的认识之上毫无意义
重要的是对艺术的理解
不要忽悠圆明园的“水龙头”
收藏:文化和品格的选择
艺术品投资的“知”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