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科举与辽代社会互动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辽代科举制度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科举与辽代社会互动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四节 科举与辽代社会之研究的史料运用问题
第二章 辽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辽代科举制度肇始及其特征
一 辽代科举制度的初创
二 辽代科举制度初创时期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辽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 辽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二 辽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 辽代科举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辽代科举考试运行机制
第一节 辽代科举应试对象
一 辽代科举应试对象由汉族士人扩展至北疆游牧民族士人
二 辽代科举应试对象的限制措施
第二节 辽代科举考试应试科目
一 辽代常举应试科目
二 辽代制举应试科目
第三节 辽代礼部贡院与知贡举
一 辽代礼部贡院考
二 辽代知贡举考
第四节 辽代科举考试程序与内容考论
一 辽代科举考试程序
二 辽代科举考试内容
第四章 辽代科举考试规模
第一节 辽代科举考试次数与考试年限
一 辽代科举考试次数
二 辽代科举考试年限
第二节 辽代科举考试规模
一 辽代科举考试分等录取
二 辽代科举考试录取规模
第三节 辽代历科状元考辨
第五章 辽代及第进士礼遇与“进士”称谓辨析
第一节 辽代及第进士的社会生活礼遇
第二节 辽代业进士、举进士考
一 辽代业进士考
二 辽代举进士考
第三节 辽代乡贡进士考
第四节 辽代前进士与殿试进士考
一 辽代前进士考
二 辽代殿试进士考
第五节 辽代特恩赐第进士
一 居功转赏
二 因功受赏
三 纳钱纳粟出身
第六节 辽代进士题名录
第六章 科举与辽代教育
第一节 科举与辽代教育制度的关系
一 科举与教育的互动发展
二 辽代社会对科举与教育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科举与辽代中央官学教育
一 科举与国子学
二 科举与五京学
第三节 科举与辽代地方官学教育
一 科举与上京州学
二 科举与中京府州学
三 科举与南京州学
四 科举与东京府州学
五 科举与西京州学
第四节 科举与辽代私学教育
一 科举与家学教育
二 科举与私塾教育
三 科举与讲学教育
第七章 科举与辽代释褐进士群体的政治地位
第一节 释褐进士群体的入仕途径
一 为辽代选官制度增添新途径
二 为辽代官僚机构输送治世人才
第二节 辽代进士的释褐授官
第三节 辽代释褐进士的初授官秩及其职掌
第四节 辽代进士释褐后的初授官职与迁转
第五节 辽代释褐进士群体的政治地位与社会作用
一 官至宰执群体
二 担当使者、接伴使和馆伴使
三 辽朝释褐进士的文官特色与政治价值认同
第八章 科举与辽代社会儒家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 科举与辽代社会的儒家文化
一 科举与儒家文化在北疆游牧民族区域传播
二 科举与北疆游牧民族儒家文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辽代科举家族的形成
一 河间刘氏家族
二 高阳梁氏家族
三 宛平张氏家族
四 济阴张氏家族
五 琅琊王氏家族
六 范阳王氏家族
七 固安宁氏家族
八 广陵高氏家族
九 析津程氏家族
十 部阴吕氏家族
十一 南阳刘氏家族
十二 安定梁氏家族
第三节 辽代释褐进士群体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作用
一 入职翰林,拟制诏诰
二 担当史官,掌修国史
第九章 余论
第一节 辽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
一 辽代科举制度是唐宋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二 辽代科举制度具有明显民族性特征
第二节 辽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局限性
一 辽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
二 辽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相对滞后性
第三节 科举制度在辽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 华夷同风观的形成及其社会意义
二 多元一体论的诠释与北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
三 北疆统治体制的转型及其对金元社会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