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提出
(一) 当代社会实践的强烈呼唤
(二) 人类主体精神演进逻辑的必然
(三)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质
(四)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严重不足
二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可能
(一) 社会激荡引出问题争鸣
(二) 思想解放造就思考空间
(三) 思维品格蕴含必然逻辑
三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表现形态
(一) 互敬互爱、成己成人的价值追求
(二) 内外兼修、礼法并用的实践途径
(三) 以天喻人、将心比心的本体论基础
四 本课题的价值意义
(一) 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方法论参考
(二) 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核心精神
(三) 为开展学术对话和交流提供思想前提
第一编 源生篇
第一章 还原主体间的自然身份——老子“为人为己”的建构
一 老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自然主义逻辑
(一) 以“天道”审视“人道”
(二) 以“为人”从而“为己”
(三) 以“玄德”面对“不德”
二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中国传统哲学之根
(二)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
(三) 中国道教文化之源
三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
(二) 治国理政的深谋大略
(三) 世界和平的必然之道
第二章 创立主体间的互爱礼约——孔子“仁者爱人”的建构
一 孔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四个层面
(一) 修己以敬:追寻人人相爱之根
(二) 相敬相让:规范家庭相亲之伦
(三) 为国以礼:重建君臣相事之序
(四) 教学相长:开创平等治学之道
二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开启仁爱之源的长久争辩
(二) 铸就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三) 形成封建国家的一般纲领
(四) 创立古代教育的原则典范
三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 修身是建立互爱关系的重要前提
(二) 家庭是培育互爱关系的基本单位
(三) 国家要以建构互爱关系为目标
(四) 教育要培养懂得互爱关系的新人
第三章 培植主体间的普爱情感——墨子“爱人若己”的建构
一 墨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三个原则
(一) 培植“爱人若己”的思想情感
(二) 遍察“皆得其利”的致富之路
……
第四章 严察主体间的自私本性——韩非子“去私行公”的建构
第二编 发展篇
第五章 求索主体间的天人之数——董仲舒“安人正我”的建构
第六章 维护主体间的圣贤传统——韩愈“严己宽人”的建构
第七章 重申主体间的理性规约——朱熹“克己为公”的建构
第八章 强调主体间的良知原则——王阳明“视人犹己”的建构
第三编 再造篇
第九章 践行主体间的均等理想——洪秀全“天下一家”的建构
第十章 描绘主体间的全球蓝图——康有为“大同世界”的建构
第十一章 引领主体间的革命转型——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建构
第十二章 建设主体间的幸福世界——毛泽东“人民至上”的建构
结论 建构当代中国的主体间关系——当代中国主体间关系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