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世界哲学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

定 价:¥69.00

作 者: [德] 卡尔·洛维特 著;徐晔,陈越 编;彭超 译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世界哲学 哲学 哲学/宗教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437613 出版时间: 2015-1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页数: 428 字数: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卡尔·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海德格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海德格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作者简介

  卡尔·洛维特(Karl L?with,1897—1973),德国哲学家,犹太裔基督徒。1897年1月9日生于慕尼黑,一个富裕的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中产家庭,后来自己改宗基督新教。1914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作战时,负伤被俘两年。1918年,因为战俘交换计划,回到德国。两个月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就读,因为听到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决心钻研哲学。1919年转学,前往弗莱堡,投入胡塞尔门下。当时担任胡塞尔助理的马丁·海德格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力。1923年,以关于尼采的论文得到博士学位。1928年,他完成就职论文,开始在马堡大学教书。1931年得到正式教职,担任哲学讲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1934年到1936年间,洛维特得到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开始迫害犹太人,下令外国籍的犹太人必须在半年内离境。他往日的同学,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帮他在日本仙台的东北帝大找到讲座,邀请他前往日本。洛维特夫妇在那不勒斯搭上日本诹访丸邮轮,前往日本,途中曾在台湾短暂停留,访问了基隆与台北。1941年,在田立克与尼波尔(Reinhold Niebuhr)的帮助下,洛维特由日本前往美国,任教于麻州哈特佛神学院(Theologishes Seminar in Hartford)。在他们夫妇到达美国后不久,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1949年,洛维特至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1952年,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邀请他回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与他往日的老师马丁·海德格尔成为同事。洛维特批判海德格在二次大战期间支持纳粹党的态度,1953年出版《海德格尔:贫瘠时代的思想家》。1964年退休,1973年5月26日过世。卡尔·洛维特是二十世纪最多产的德语哲学家之一,他的传记作者统计他的著作目录,其著作多达300多种。他最负盛名的著作为《从黑格尔到尼采》,描述了古典德意志哲学衰微的过程,以黑格尔和歌德为起手的对子,描述黑格尔的“历史”原则和歌德的“自然”原则在整个十九世纪中相互缠绕的关系,又进一步叙述了这两个原则在十九世纪德意志精神史中的影响;《历史中的意义》描述了思想史中的历史与神学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西方的历史思想混淆了基督教观念与现代性观念,它应该是既非基督教也非异教徒的;另一部名著《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以倒叙的方式阐释了西方基督教式的历史观的历史进程。除此之外,还著有《尼采的永恒复归》《韦伯与马克思》《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等著作。他以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和生存哲学为研究重点,并对海德格尔思想及现代哲学有所批判。他的整个理论倾向在于以研究思想史进行现代性批判,而他的批判侧面集中在历史哲学之中,他认为西方现代性的历史哲学以及历史主义是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的线性历史观,不同于希腊式的循环的历史观,而现代性的历史主义已经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破坏,因此,必须回归古希腊的主要是斯多亚式的历史观才能够解决基督教以及现代性的历史观造成的后果。他认为,对于斯多亚式的“自然”历史观,现代的真正传人是歌德和布克哈特,黑格尔对于歌德、马克思对于布克哈特的理论胜利导致现代性历史主义的弊病越来越严重。 彭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著有《从否定到肯定——康德幸福观研究》等论文。

图书目录

生存哲学(1932)
时代的精神状况(1933)
卡尔·施米特的偶然决断论(1935)
马丁·海德格尔和弗朗茨·罗森茨韦克——《存在与时间》补论(194243)
引言


结论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问题与背景(1948)
海德格尔的经验概念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和黑格尔思想中
本质与实存的关系
谢林、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1960)
第二版前言
一、向着自身下决定的此在以及给出自己本身的存在
二、历史、历史性和存在的天命
三、解释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中未被道说的东西
四、对海德格尔影响力的批判性评价
忆埃德蒙特·胡塞尔(1959)
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1962)
狄尔泰和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态度(1966)
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世界(1969)
纪念海德格尔80寿辰
原版附录
说明与附注
关于本卷
附录
专名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