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理论存在与本源

存在与本源

存在与本源

定 价:¥68.00

作 者: 杨克忠 著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哲学 哲学/宗教 哲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7120419 出版时间: 2016-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字数:  

内容简介

  《存在与本源》内容包括:1、从老子的存在论思想说起;2、唯人观的求真;3、存在论;4、存在者分析;5、可能世界;6、实存的存在者之形成:构成、化成和生成;7、关系、中介和语言;8、思维;9、信息和虚拟;10、因果问题和时间性现象;11、真、善、美的存在论意义;12、时间和生成性——传统存在论三大缺失的进一步探索;13、以基元作为本源性存在者的探索;14、真空的性质和粒子生成统一描述之可能;15、本然常数;16、宇宙起源的存在性探索。

作者简介

暂缺《存在与本源》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1 从老子的存在论思想说起
1.1 老子开创了我国的本体论
1.2 若干个词义之辨识
1.2.1 关于“存在”的词义辨识
1.2.2 “存在”是“是”与“在”的对立统一
1.2.3 “存在”“自然”“实存”与“实在”
1.2.4 “实体”与“本原”和“本因”与“本源”
1.3 “有”与“无”及“虚”与“实”的关系
1.3.1 “有”与“无”两个概念之诸说
1.3.2 “有”“无”与“体”“用”
1.3.3 “有”与“无”的相对存在性
1.3.4 “有”与“无”的存在论意义
1.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存在论思想
1.4.1 “道”和“一”
1.4.2 “道生一”析义
1.4.3 “二”是“一”的扬弃和“二”的规定性
1.4.4 二生三
1.4.5 “三”和“万物”的释义
1.4.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义
1.4.7 “道”与“一”就是“本因”与“本源”
1.5 从李约瑟疑题说到重构存在论
1.5.1 李约瑟疑题
1.5.2 我国哲学的存在论缺失和传统思维模式之不足
1.5.3 提出有关认识观和存在论的两个假说
2 超越唯人观的求真
2.1 唯人观和非唯人观
2.1.1 唯人观及其特征
2.1.2 提出非唯人观的理由
2.1.3 孔学和老学中的非唯人观
2.2 非唯人观的认识发展
2.2.1 非唯人观并不否认认识主体是人
2.2.2 非唯人观并不是自然主义
2.2.3 认识发展的三个层次
2.3 经验论、怀疑论和唯理论
2.3.1 经验论和实在主义
2.3.2 怀疑论和笛卡尔、休谟
2.3.3 康德的认识论和存在观
2.3.4 辩证法和黑格尔
2.3.5 客观辩证法
2.4 真和求真
2.4.1 真实与虚幻
2.4.2 “真”和“真理”及求真的基础
2.4.3 “求真”的理论和判据
2.5 感知与求真
2.5.1 感知心理活动与求真
2.5.2 求真必须超越感知
2.6 理念与求真
2.6.1 基于理念的和基于经验的求真
2.6.2 逻辑与求真
2.6.3 求真必须超越传统实在论
2.7 数学与求真
2.7.1 数学对象的存在性
2.7.2 数学方法的能与不能
2.7.3 对称性及其破缺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
2.7.4 虚实对称性的存在论意义
3 存在论
3.1 存在论的缘起和发展
3.1.1 “存在”和存在论概念
3.1.2 存在论在中国缘起于老子
3.1.3 西方存在论的缘起
3.1.4 存在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朴素的非唯人观
3.1.5 存在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神学的存在观
3.1.6 存在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近代存在哲学
3.1.7 存在论发展的第四阶段——现代存在哲学
3.2 “存在”问题的探索
3.2.1 存在问题的三个迷宫
3.2.2 “发生”与“存在”
3.2.3 存在观必须突破实在主义和存在主义
3.3 存在的范畴和广义的存在
3.3.1 存在的分类和范畴
3.3.2 形式性的外在规定性和“道”的有无二重性
3.3.3 存在与意义和存在性的二重性
3.3.4 广义的存在
3.4 存在的“纲”“目”和“性”
3.4.1 存在的三“纲”概念的提出
3.4.2 对三“纲”概念的初步阐述
3.4.3 存在的“目”和“性”
3.4.4 存在的三纲分解
3.4.5 存在者
3.5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5.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5.2 亚里士多德忽略了时间
3.5.3 关于“目的因”和“目的性”
3.5.4 形式因的次级分解:目的因、动力因、形态因
4 存在者分析
4.1 存在者的表示和性质
4.1.1 存在者存在性表示的完备性
4.1.2 存在者主谓结构分析及其二重性
4.1.3 存在性的转化和三纲对存在者的作用
4.1.4 现实的实在者的存在性
4.1.5 中性存在者和存在者的相对性与层次性
4.1.6 存在性的互补性和辩证性
4.2 时间纲的存在者
4.2.1 时间的存在性
4.2.2 时间的第一种形式:曾在和将在
4.2.3 时间的第二种形式:历时性与共时性
4.2.4 时间的第三种形式:内时间性和外时间性及时间的性质分析
4.2.5 时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时间性投射及存在性投射
4.3 质料纲的存在者
4.3.1 实在者与虚在者的存在性
4.3.2 实在者和虚在者中的对称性
4.3.3 实在者和虚在者的独立性
4.3.4 一切现实的存在者都是虚实复合性的
4.3.5 虚实对称性和质料性投射
4.4 形式纲的存在者
4.4.1 在境和不同在境中的显在者
4.4.2 潜在者与显在者的关系
4.4.3 潜-显转化、潜-显变换和形式投射
4.4.4 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性都是盖然的
4.4.5 潜、显、虚、实四种存在性之间的可变性和存在论的承诺
4.4.6 形式性、质料性和时间性的相互独立性
4.4.7 潜在者与虚在者的关系
4.5 形式性分析
4.5.1 形式性分析的意义
4.5.2 目的性的存在性
4.5.3 形态性的存在性
4.5.4 动力性的存在性和目的性与动力性对存在者存在性的影响
4.6 一些重要的存在者的存在性
4.6.1 事物、事件、经历的存在性以及事件与事实、事态的区别
4.6.2 物质的存在性
4.6.3 空间的存在性
4.6.4 运动和能量、质量的存在性
4.6.5 功能和结构的存在性
4.6.6 意识的存在性和名实之辩
4.6.7 量纲的存在性
4.7 存在者的多样性、互补性、层次性和在境对存在者的存在性的影响
4.7.1 对象存在者存在性的多样性和在境
4.7.2 不同存在性的互补性
4.7.3 存在性和存在者的层次性
4.7.4 在境中存在者的存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4.8 本体和本原
4.8.1 本体和本原的概念
4.8.2 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和自因性
4.8.3 布鲁诺提出的“本原”二重性观
4.8.4 “道”的本体论意蕴
4.8.5 本因和本源的概念
5 可能世界
5.1 可能世界的观念
5.1.1 老子的二元世界观
5.1.2 柏拉图的二世界和三世界说
5.1.3 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及其意义
5.1.4 怀特海的二世界说
5.1.5 普朗克的三世界说
5.1.6 波普尔的三世界说及其进一步细分
5.1.7 邬煜的四世界说
5.1.8 卡斯蒂的三世界说
5.1.9 可见、可测、可知的世界和虚拟世界
5.2 世界决定于存在者的存在性
5.2.1 存在性和存在者的表示
5.2.2 由不同的存在者构成不同的世界
5.2.3 可能世界的存在来自超越现在、实在和显在的存在性
5.2.4 由存在性决定的多种类世界
5.3 实存世界和价值世界
5.3.1 实存世界和实在者世界
5.3.2 物质世界和显在者世界
5.3.3 建立在象征意义说上的价值世界
5.3.4 潜在价值和潜在的价值世界
5.4 非实存世界
5.4.1 曾在者世界和将在者世界
5.4.2 虚在者世界和虚拟世界
5.4.3 潜在者世界和可能世界
5.5 多宇宙说
5.5.1 世界、在境和宇宙
5.5.2 恩格斯的宇宙学原理
5.5.3 刘易斯的多宇宙观
5.5.4 现代的多宇宙观的三种基本证明
5.5.5 “多世界诠释”和无限多宇宙模式
5.6 对实存宇宙的自然观及其拓展
5.6.1 自然观和它的二次拓展——由宏观拓展出微观和字观
5.6.2 钱学森的渺观、徼观说和冯达甫的“玄之又玄”解
5.6.3 徼观和渺观是实存宇宙自然观的第三次扩展
5.6.4 透过世界帷幕看宇宙
6 实存的存在者之形成:构成、化成和生成
6.1 实存的存在者和它之形成问题
6.1.1 实存的现实世界和实存存在观
6.1.2 实存的存在者的特征和种类
6.1.3 实存的存在者的形成问题
6.1.4 传统的构成论和对它的超越
6.2 结构主义和它的启发意义
6.2.1 构成观的扩展
6.2.2 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构成论观
6.2.3 后结构主义给予构成论的启发和广义结构概念
6.3 化成性形成的存在者
6.3.1 化成性形成的存在者
6.3.2 化成与构成两种形成的主要差别
6.3.3 构成性形成的存在论缺陷和超越
6.3.4 构成者与生成者最基本的差别表现在时间性
6.4 生死观与生成论
6.4.1 西方的生死观
6.4.2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
6.4.3 西方哲学中的生成观
6.4.4 生物体的存在性特征
6.5 演化、进化与生命
6.5.1 演化与进化
6.5.2 有神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辩和引出的实存问题
6.5.3 生命科学的崛起
6.5.4 生命体的存在性
6.5.5 生物生成过程可能源于一种对称性破缺
6.6 衰亡性及它与时间性的关系
6.6.1 克尔凯郭尔生死观的有限性观念及其存在论意义
6.6.2 海德格尔的“必死性”和“向死的存在”的意义
6.6.3 以“衰亡性”取代“必死性”概念
6.6.4 衰亡和生成的三纲内在的自因性推动
6.7 存在是生成与衰亡的统一
6.7.1 生成的一般意义和基本类型
6.7.2 生成与衰亡的存在性和并协性
6.7.3 自组织性和在生成与衰亡中的作用
6.7.4 生成与构成的区别和联系
7 关系、中介和语言
7.1 关系
7.1.1 关系和关系境域
7.1.2 关系的性质
7.1.3 关系的类别
7.1.4 作为哲学基本命题的三个关系
7.2 中介和工具
7.2.1 中介的性质及其与关系的比较
7.2.2 中介的类别和中介世界
7.2.3 技术-工具的存在性
7.3 符号、数字与语言
7.3.1 符号和数字
7.3.2 语言的存在性
7.3.3 弗雷格对“数”和“思想”的存在性的观点
7.3.4 语言与言语
7.3.5 语言的中介性
7.4 中介的进化、发展和革命
7.4.1 中介的进化
7.4.2 语言的发展问题
7.4.3 中介的抽象化、数字化发展
7.4.4 中介革命
8 思维
8.1 思维活动
8.1.1 大脑和心理学概念的初步分析
8.1.2 思维的存在性初探及其二重性表述
8.1.3 大脑和思维在存在论层面上的特征
8.1.4 记忆和本能及意识和遗忘
8.1.5 思维活动的整体特征
8.1.6 思维空间问题
8.2 思维能力
8.2.1 思维能力和内显在
8.2.2 潜虚抉择的生成和它在思维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8.2.3 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
8.2.4 思维的存在性分析
8.3 若干心理活动的存在性分析
8.3.1 理性认识及其缺陷的存在论分析
8.3.2 非理性认识和思维概念的扩延
8.3.3 回忆与沉思
8.3.4 学习和实践
8.3.5 知识与命题态度
8.4 思维的自我超越
8.4.1 思维进化的存在性特征
8.4.2 想象和自我意识
8.4.3 意志、幻想和灵感
8.4.4 自我超越意味人的继续进化
……
9 信息和虚拟
10 因果问题和时间性现象
11 真、善、美的存在论意义
12 时间和生成性——传统存在论三大缺失的进一步探索
13 以基元作为本源性存在者的探索
14 真空的性质和粒子生成统一描述之可能
15 本然常数
16 宇宙起源的存在性探索
附录1 有关微观物理观念的摘要
2 本书中的物理量符号
3 本书涉及的和推算的若干自然常数
4 部分外国人名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