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古典哲学与中西哲学的形成 (前800—前221)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能力
第一节 希腊人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生产力的定义及其演化过程
第二章 经济社会制度与民族核心价值
第一节 古希腊的经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中国春秋战国时经济社会制度
第三节 民族核心价值的形成与比较
第四节 “言必称希腊”是精英历史观的表现
第三章 希腊古典哲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苏格拉底前哲学
第二节 苏格拉底哲学
第三节 苏格拉底后哲学
第四节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苏格拉底问题”与“苏格拉底复兴”
第四章 中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管仲学说——民本主义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儒家学说——官家哲学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老庄哲学——贫民哲学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墨家思想——兼爱哲学
第五节 春秋战国的其他流派——名、法及阴阳家
第六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特征——精华与糟粕同源
第五章 中希古典哲学的差异与中西哲学的融和
第一节 哲学差异与融和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中希古典哲学的差异
第三节 中西哲学融和的可能性
第二编 经院哲学与独尊儒术的比较 (前134—1500年)
第六章 西方中世纪宗教及其他宗教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第一节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天主教会同国家机器的相互搏弈与渗透
第七章 经院哲学与托马斯·阿奎那
第一节 基督教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第八章 “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的转换及其延续
第一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与性质
第二节 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来龙去脉
第三编 近代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 (16世纪—19世纪)
第九章 世界近代历史
第一节 文艺复兴运动与科学革命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与“普世价值”
第三节 工业革命与“征服改造自然”
第十章 西方社会哲学外的其他学科
第一节 物理学——牛顿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第二节 化学——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第三节 生物学——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第四节 经济学——斯密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五节 社会学——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
第六节 科学与道德的纠结
第十一章 世界近代西方哲学扫描
第一节 培根——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第二节 霍布士——近代君主论的创始人
第三节 笛卡儿——近代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始祖
第四节 斯宾诺莎——人格高尚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第五节 莱布尼兹——没有宗教信仰的千古绝伦大奇才
第六节 洛克——经验主义创始人暨自由主义哲学始祖
第七节 贝克莱——一位拿哲学开涮的主教
第八节 休谟——非决定论的先躯
第九节 卢梭——浪漫主义政治的祖师爷
第十节 康德——一位没有生活的批判哲学家
第十一节 叔本华——一位遁入“空门”的哲学家
第十二节 尼采——极权主义哲学的牺牲品
第十三节 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
第十二章 黑格尔——极权主义哲学的缔造者
第一节 黑格尔就是金庸笔下的西毒欧阳锋
第二节 黑格尔哲学反人类内核及诡辩形式
第三节 黑格尔哲学晦涩难懂源于怕见阳光
第四节 黑格尔傲慢与黑格尔无知完全等价
第十三章 世界近代史时的中国
第一节 世界近代史就是“中国落后史”
第二节 “康乾盛世”是“陷阱”而非“愿景”
第十四章 “李约瑟难题”破解
第一节 简评“李约瑟难题”的证实派和证伪派
第二节 “李约瑟难题”是历史事实
第三节 “李约瑟难题”难解之迷解剖
第十五章 “独尊儒术”后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汉朝王充——抑恶扬善的无神论哲学家
第二节 “南北朝”郭象——清谈哲学的始作俑者
第三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斗士
第四节 唐朝哲学研究的三个方向
第五节 宋朝程朱理学——儒学的极端化发展
第六节 王阳明的心学与“新四民论”
第七节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中华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
第八节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批判
第十六章 李世民——民本主义的丰碑
第一节 李世民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
第二节 李世民身上的污点和污水辨析
第三节 对李世民民本主义思想的思维过程
第四编 现代哲学与中国哲学被现代化 (19世纪末—20世纪后期)
第十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及后世影响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结局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结局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
第十八章 量子力学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挑战
第一节 量子力学改变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 爱因斯坦“对观察对象做出与观察者无关的解释”命题
第十九章 经济学的分裂与实证哲学的困境
第一节 国民财富理论的研究及演化过程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过去和现在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过去和现在
第二十章 交叉科学的兴起与思维方式的转换
第一节 交叉科学的形成和分类
第二节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转换过程
第三节 两种“互动性”的比较与本质区别——以管理科学与量子力学正 统解释为例
第四节 思维方式的认识盲区与科技界的信口雌黄——以“西医是科学 和中医是伪科学”为例
第五节 思维方式的相互转换与融合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第二十一章 西方现代哲学流派扫描
第一节 M·怀特——西方现代哲学特征的精准描述者
第二节 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哲学及其社会影响
第三节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及其社会影响
第四节 存在主义哲学及其社会影响
第五节 西方哲学认识上的一个简短了结
第五编 当代哲学与中西哲学的融和 (20世纪后期——)
第二十二章 “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 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化
第二节 “失重”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三章 全球化时代弱势群体与弱势国家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弱势群体范畴的形成过程及其方法的确立
第二节 弱势国家及弱势国家形成的内外条件
第三节 弱势群体与弱势国家改变地位的不同路径
第二十四章 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及其功能定位
第一节 各种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出现与分类
第二节 预防社会基因突变的条件与时机
第三节 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职责完善之路径选择
第二十五章 罗素——中西文化融和论的奠基人
第一节 伯特兰·罗素其人其事
第二节 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一书讨论了哪些问题
第三节 中西文化融和论是罗素探索人类命运的主基调
第二十六章 勤劳与自由——“普世价值”的比较
第一节 两类普世价值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第二节 人类文化发展模式与普世价值证伪方法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全球化时代的核心价值
第二十七章 融和主义哲学——新时代的理论旗帜
第一节 无产阶级立场与弱势群体立场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融和主义哲学——新时代的理论旗帜的三个理论问题
第二十八章 民本主义 资本主义之比较与选择——以美国为例
第一节 自由发展与自由掠夺是美国强盛之秘
第二节 美国自由干涉之路已经走到历史尽头
第三节 中美百年历史回顾与中美关系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