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论
1.1 体外循环概述
1.1.1 心肺转流
1.1.2 体外膜肺氧合
1.1.3 心室辅助装置
1.2 血液稀释
1.2.1 血液稀释与血液流变学
1.2.2 血液稀释与微循环灌注
1.2.3 血液稀释与组织摄氧
1.2.4 血液稀释与止血机制异常
1.2.5 血液稀释与组织水肿
1.2.6 血液稀释与血液破坏
1.2.7 血液稀释与减少用血
1.2.8 血液稀释技术的操作要点
1.3 凝血与抗凝
1.3.1 机体正常的凝血机制
1.3.2 体外循环的抗凝
1.3.3 凝血机制的恢复
1.4 体外循环中的温度
1.4.1 温度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1.4.2 心脏手术对体温的影响
1.4.3 体外循环术中的降温与复温
2 体外循环的设备
2.1 人工心肺机
2.1.1 滚柱泵
2.1.2 离心泵
2.1.3 心肺机
2.2 氧合器
2.2.1 鼓泡式氧合器
2.2.2 膜式氧合器
2.2.3 热交换器和储血器
2.3 储血器和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2.3.1 储血器的结构与功能
2.3.2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2.4 变温设备
2.4.1 原理
2.4.2 变温器
2.4.3 变温水箱
2.4.4 影响变温的因素
2.5 体外循环插管和管道
2.5.1 体外循环插管
2.5.2 体外循环管道和接头
2.6 动脉过滤器
2.6.1 微栓的来源
2.6.2 结构和原理
2.6.3 临床操作
2.7 超滤器
2.7.1 结构和功能
2.7.2 超滤的原理
2.7.3 超滤器使用操作要点
2.8 体外循环中的监测
2.8.1 压力监测
2.8.2 温度监测
2.8.3 血平面监测
2.8.4 静脉氧饱和度监测
2.8.5 气泡监测
3 转流技术
3.1 术前准备
3.1.1 患者术前访视
3.1.2 每日设备安全检查
3.1.3 手术前工作
3.2 体外循环设备的安装和排气
3.2.1 术前准备
3.2.2 转流前管理
3.3 插管技术
3.3.1 插管的类型
3.3.2 插管的荷包和固定
3.3.3 插管的位置
3.4 预充液及其配制
3.4.1 预充基础液的选择
3.4.2 血液稀释
3.4.3 血制品和胶体
3.4.4 药物
3.4.5 预充的实施
3.5 转流方法
3.5.1 常规转流方法
3.5.2 深低温转流方法
3.5.3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
3.6 体外循环中的常用药物
3.6.1 肝素及鱼精蛋白
3.6.2 血管活性药物
3.6.3 调节水电解质
3.6.4 抗炎药物
3.6.5 其他
3.7 血气电解质的管理
3.7.1 气体分压的管理
3.7.2 酸碱度
3.7.3 电解质管理
3.7.4 深低温时不同的血气管理稳态
3.8 心肌保护
3.8.1 心肌保护的基本原理
3.8.2 体外循环中的心肌损伤
3.8.3 心肌保护的原则
3.8.4 心肌保护液
3.9 神经系统保护
3.9.1 神经系统损伤的原因
3.9.2 神经系统的保护策略
3.9.3 神经系统的监测和评判
3.10 超滤技术
3.10.1 工作原理
3.10.2 超滤的应用方式
3.10.3 超滤的临床使用
3.11 体外循环中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
3.11.1 空气栓塞
3.11.2 抗凝与凝血
3.11.3 电源机械故障或意外停泵
3.11.4 泵压高
3.11.5 氧合不良
3.11.6 液面迅速下降
3.11.7 停机液面增加
3.11.8 血色素尿
3.11.9 升降温困难
3.12 机械辅助循环
3.12.1 机械辅助装置的临床应用
3.12.2 小结
3.13 术后随访
4 体外循环对部分脏器的影响
4.1 心肺转流对肺的影响
4.1.1 心肺转流引起肺损伤的机制
4.1.2 心脏手术后肺损伤的I临床表现
4.1.3 肺损伤的预防
4.2 体外循环对肾脏的影响
4.2.1 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4.2.2 肾功能不全的预防和治疗
4.3 体外循环对消化系统的干扰和损害
4.3.1 体外循环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4.3.2 体外循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常规
附录二 上海市体外循环质控标准(部分)
附录三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术前准备工作
附录四 阜外医院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术前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