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建筑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伴随着德围和日本殖民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住宅建筑形态。据调查,目前现存的里院建筑大约有275个。其特征是围合式的院落形态,建筑本身是由当时的德国、俄国、日本及中国的建筑师所设计。里院建筑产生的背景是伴随着殖民城市的扩张所带来的人口迅速膨胀,为解决急速增加的人口的居住问题所采用的一种住宅布局形式。这样的一种围合式的院落布局形式令人不禁想起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位于法国埃纳省吉斯市的法米里斯泰尔集合住宅。那几栋住宅的产生是由当地工厂主巴蒂斯特安德烈果丹设计并兴建的,其目的是为解决当时迅速集结到城市的工人的居住问题。据说当时那几栋院落式住宅为1000人提供了300多套的住房。连续的三个围合的院落布局,以连廊彼此相连,且周边还配有剧场、学校和幼儿园。而住宅所围合的中问院落是居民集会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同时由于中心院落的存在,电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形成公共的心态,并使彼此之间的行为受到制约,进而也保证了整体秩序得以维持。如此这般以围合形成的罩院式布局,据说还源于傅立叶的一种乌托邦的建造思想,即通过这样的一种围合方式,为工人阶级形成一种合作社的组织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