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生物安全问题与日俱增。生物安全问题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为了维护和提高生物安全,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我国在林业生物安全方面起步较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来生物入侵、转基因、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在林业生物安全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和实践。为了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推动和提高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领域的立法、政策制定和管理水平,《国外林业生物安全法规、政策与管理研究》综合分析了欧盟和11个国家(德国、荷兰、英国、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日本、印度)在林业生物安全法规、政策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综述、评价了国外林业生物安全工作,探讨其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工作的启示与借鉴。国际生物安全立法*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1982年10月通过的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中,生物安全问题成为关注重点之一。1985年,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发表了关于重组DNA安全问题的蓝皮书,随后又于1986年发布了《重组DNA安全因素》。此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1991年制定的《影响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植物生物技术行为守则》中,也涉及了转基因生物处理和释放安全性准则与法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首次从联合国的层面较为全面地规定了生物安全相关问题的法律框架。2000年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特别会议续会上,《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获得通过。至此,《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成为2部*重要的生物安全国际法。国外一般没有专门针对林业生物安全的法律,而是在相关法律中做出规定,形成了比较有效的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少数国家制定了与林业生物安全相关的单项法律法规,大部分国家则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植物检疫、生物入侵等法律法规中做出相关规定。国外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入侵管理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虽然国外没有专门针对林业的生物安全政策,但农业、环境、卫生和贸易等部门的政策中含有与林业生物安全相关的政策措施。例如大部分国家制定和实施了比较有效的防控政策、基本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国家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但是,还没有系统的林业生物安全政策,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形成比较有效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