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问题意识与主要观点/1
一 诉前证据收集的问题意识/1
二 诉前证据收集的研究价值/5
三 诉前证据收集研究述评/7
四 本书的理论线路及可能的突破/10
五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框架/12
第一章 诉前证据收集的概念意涵/15
引 言/15
第一节 证据收集与证据调查/16
一 证据调查的内涵/16
二 证据收集与证据调查的分离/19
三 立法和司法的称谓/21
第二节 证据收集与证据提供/23
一 证据收集在传统证明责任理论中的地位/23
二 证据收集与证据提供的区别/26
第三节 诉前证据收集与诉后证据收集/29
一 诉前证据收集的制度性特征/29
二 诉前证据收集与诉后证据收集的区别/31
结 语:诉前证据收集的概念/32
第二章 诉前证据收集的根据/34
引 言/34
第一节 诉前证据收集的理论根据/34
一 诉讼模式和诉讼理念的转变/34
二 诉讼程序一体论/36
三 诚实信用原则/37
四 预防诉讼和避免诉讼/43
五 准备诉讼和促进诉讼/49
第二节 诉前证据收集的法律根据/51
一 当事人起诉的条件/51
二 先行调解的规定/52
三 证明责任的规定/55
四 举证时限/57
五 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60
第三节 诉前证据收集的实践根据/61
一 诉讼迟延/61
二 现代型诉讼的出现/64
三 中国的司法改革/71
结 语/76
第三章 域外诉前证据收集的两种模式/79
引 言/79
第一节 当事人主导的诉前证据收集模式/80
一 形式、手段相对多元/80
二 当事人是运作程序的中心82
三 有严格的条件要求/84
四 诉前证据收集的范围相对宽泛/85
五 法律后果明确/87
第二节 法院主导的诉前证据收集模式/88
一 诉前证据收集的形式/88
二 法院是程序运作的中心/90
三 条件要求更加严苛/91
四 诉前证据收集的范围相对较窄/93
五 具有相应的法律效果/93
第三节 两种模式的异同及成因/94
一 两种模式的共同点/ 95
二 两种模式的不同点/96
三 两种模式相异的成因/98
第四节 两种模式的优势与局限/101
一 当事人主导的诉前证据收集模式的优劣/101
二 法院主导的诉前证据收集模式的利弊/104
结 语/105
第四章 中国诉前证据收集的类型/107
引 言/107
第一节 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107
一 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的含义/107
二 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的方法/108
三 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的效果/112
第二节 社会性诉前证据收集/112
一 委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收集证据/112
二 申请律师见证/113
三 委托鉴定机构鉴定/115
四 委托公证机构公证/116
第三节 国家性诉前证据收集/131
一 国家性诉前证据收集的形式/131
二 国家性诉前证据收集的法律根据/131
第四节 中国诉前证据收集类型的局限/135
一 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和社会性诉前证据收集的局限/135
二 国家性诉前证据收集的局限/136
结 语/138
第五章 中国诉前证据收集模式的探索/140
引 言/140
第一节 两种模式与中国实际的契合度/140
一 当事人主导的诉前证据收集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140
二 法院主导的诉前证据收集模式不符合中国的认知习惯/142
第二节 如何对待中国现有的诉前证据收集类型/146
一 鼓励当事人自行性诉前证据收集/146
二 强化社会性诉前证据收集/147
三 重视国家性诉前证据收集/148
第三节 中国诉前证据收集类型的增设/149
一 对“诉前证据保全”形式的再认识/149
二 增设当事人申请法院诉前收集证据类型的理由/151
第四节 当事人申请法院诉前证据收集的条件/156
一 当事人诉后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条件/156
二 当事人诉前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条件/157
结 语/167
结 论/170
一 主要观点/170
二 创新与局限/175
附录1 论民事起诉前之证据收集/176
附录2 诉前证据保全之适用/193
附录3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立法探讨/208
参考文献/227
后 记/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