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明清社会和礼仪

明清社会和礼仪

明清社会和礼仪

定 价:¥58.00

作 者: 科大卫 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标 签: 历史 明清史 中国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3208364 出版时间: 2016-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000 页数: 324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科大卫(David Faure),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牛津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等。

图书目录

从礼仪到国家 宗族程式:16世纪的礼仪革命与帝制晚期中国的国家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 “礼仪革命”在中国各地的渗透程度 民间社会、礼仪一体 从社会史出发 人类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史:影响与前景 19世纪的天地会:一个解释 独立的组织 半文盲环境中的文字 反叛的传统 19世纪的演化 正统与异端的分歧 从祖宗到皇帝 中国皇帝的非正式帝国:明代宗教与地方社会的整合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宗教信徒的正统 地域祭祀的整合 珠江三角洲例子的广泛含义 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毁“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 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 香港新界的传说和礼仪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演变 结语:乡村与国家 从明代到民国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族谱的政治议程 识字文化的群体资格 族谱是协约文书 内化了的宗族 宗族形成后的世系记录 结语 佛山何以成镇?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身份的演变 对佛山的两种看法 忠与义 镇的治理:铺与图 社会分界:佛山的新来者 异议者:八图与士绅 结语:佛山如何成镇 宗族是一种文化创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宗族的语言 明朝的文化转型:两个例子 宗族壮大与经济发展 结语 宗族社会主义与公家掌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潭冈乡 组织结构 乡政府的工作 仲裁:乡之于乡民 土地管理 乡村关系 政治与接受 战后的结局 结语:宗族社会主义、控制以及文化转变 从华南到华北 告别华南研究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 市集与地域社群:华南的例子 士人的权力 江南的乡镇管治 一些评论 礼仪领袖 山西夏县司马光墓的土地与宗族笔记 地点 建社 确定世系 结语 动乱、官府与地方社会:读《新开潞安府治记碑》 “青羊山之乱” 建立地方社会 潞安府与藩府的关系 结论 从身份到礼仪 明中叶的“猖乱”及其对“猖族”的影响 “猩乱” 政治斗争 谁是“猩民”? 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家庙、祠堂与嘉靖年间的礼仪改革 宋明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祠堂” 明代珠江三角洲家庙式祠堂的演变 结论 现代中国的国家与礼仪:评“民间社会”论争 引言 “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演化 社会规范与礼仪规范,孰轻孰重? 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