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绪论
1.1 斑岩铜矿的概念
1.2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1.2.1 空间分布
1.2.2 时间分布
1.3 斑岩铜矿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慨述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3 矿床地质
3.1 矿带概述
3.2 典型矿床地质
3.2.1 玉龙矿床
3.2.2 莽总矿床
3.2.3 马拉松多矿床
3.2.4 多霞松多矿床
3.2.5 扎拉尕矿床
3.3 与国内外著名矿带比较
4 矿床地质模型
4.1 矿区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床地质
4.2.1 矿体特征
4.2.2 矿石特征
4.3 矿床地球化学
4.3.1 常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 矿床成因模型
5.1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5.2 围岩蚀变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成矿时代
5.5 成矿模式
5.6 玉龙铜矿区理想蚀变带描述及三维模型建立
5.6.1 玉龙矿床理想蚀变带描述
5.6.2 玉龙斑岩铜矿三维理想蚀变模型
6 矿床找矿模型
6.1 成矿有利条件
6.1.1 区域构造条件
6.1.2 岩浆活动条件
6.1.3 地层条件
6.2 成矿控制因素
6.3 找矿标志
7 矿床三维数字模型
7.1 三维建模方法及Micromine软件简介
7.1.1 三维建模方法
7.1.2 Micromine建模软件简介
7.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2.1 等高线数据
7.2.2 钻孔数据
7.2.3 剖面数据
7.3 地层实体模型
7.4 断裂实体模型
7.5 岩体实体模型
7.6 矿体实体模型
8 品位一吨位模型及资源量估算
8.1 钻孔数据预处理
8.1.1 原始样统计分析
8.1.2 样品组合处理
8.1.3 特异值处理
8.2 储量估算及参数
8.2.1 块体模型参数
8.2.2 储量估算参数
8.3 资源量估算结果
8.3.1 Ⅰ号矿体资源量统计
8.3.2 Ⅱ号矿体资源量统计
8.3.3 Ⅴ号矿体资源量统计
8.4 资源量可靠性验证
8.5 矿床品位一吨位模型
8.5.1 品位一吨位数据频率分布特征
8.5.2 品位一吨位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8.5.3 矿床品位一吨位模型
9 矿床模型集成与综合分析
9.1 虚拟现实软件介绍
9.2 系统集成
9.2.1 3D-Max场景合成
9.2.2 模型的导入及交互开发
9.3 实体模型集成
10 结论、创新点、问题及建议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