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1.1 研究区范围
1.1.2 自然经济及交通
1.2 油页岩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油页岩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油页岩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工作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1 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工作
1.3.2 早期油页岩调查工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油页岩发育情况
2.3.1 三叠系延长组
2.3.2 侏罗系延安组
2.3.3 侏罗系安定组
2.4 三叠系延长组沉积背景
3 工作区地质特征
3.1 构造特征
3.2 地层特征
3.2.1 工作区地层发育概况
3.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3.2.3 延长组特征
3.2.4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3.2.5 顶面构造特征
3.3 沉积相分析
3.3.1 沉积相研究方法
3.3.2 沉积相划分标志
3.3.3 沉积相类型
3.3.4 单井沉积相分析
3.3.5 沉积相带特征
4 油页岩地球物理测井解释与评价
4.1 油页岩测井识别
4.1.1 油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4.1.2 油页岩的测井识别模板
4.2 油页岩测井资料标准化
4.2.1 测井资料标准化方法及参数选取
4 2.2 各测井参数的标准化处理
4.3 油页岩含油率定量计算模型
5 油页岩矿体分布及其特征
5.1 油页岩矿体特征
5.1.1 油页岩矿石特征
5.1.2 油页岩分布特征
5.2 油页岩矿物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
5.2 1 油页岩矿物成分
5.2.2 油页岩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5.2.3 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5.3 油页岩分布规律和成矿模式
5.3.1 成矿条件分析
5.3.2 油页岩富集规律
5.3.3 油页岩成矿模式
5.4 油页岩矿石工艺特征
5.4.1 含油率与产气率
5 4.2 灰分产率
5.4.3 挥发分体积分数
5.4.4 发热量
5.4.5 视相对密度
5.4.6 全硫质量分数
5.4.7 湿度
5.4.8 半焦产率
5.4.9 可燃质比率
5.4.10 放射性元素质量分数
5.4.11 稀土元素总量质量分数
5.5 油页岩含油率与其他参数关系
5.5.1 含油率与产气率关系
5.5.2 含油率与发热量关系
5.5.3 其他
5.6 油页岩含气性简况
5.6.1 瓦斯含量
5.6.2 油页岩段页岩气地质条件简况
6 油页岩资源量估算
6.1 油页岩资源量预测方法
6.1.1 工业指标
6.1.2 资源量估算方法
6.2 油页岩资源量类型与资源量估算结果
6.2.1 油页岩埋深500 m以浅区
6 2.2 油页岩埋深在500~1000 m区
6.2.3 油页岩埋深在1000 m以深区
6.2.4 长7油页岩总资源量
6.3 油页岩资源潜力综合评价
6.3.1 资源品质评价
6.3.2 资源潜力评价
7 宜君地区长4+5、长6储层评价
7.1 储层基本特征
7.1.1 岩石学特征
7.1.2 储层物性特征
7.1.3 储层非均质性
7.2 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
7.2.1 储层岩性
7.2.2 储层物性
7.2.3 含油性和电性
7.2.4 岩电关系
7.3 储层评价和有利区预测
7.3.1 储层分类及评价
7.3.2 油气有利区预测
8 延长组下组合初探
8.1 延长组下组合地质与沉积特征
8.1.1 延长组下组合构造概况
8.1.2 延长组下组合地层特征
8.1.3 延长组下组合沉积相
8.2 延长组下组合储层基本特征
8.2.1 储层物性特征
8.2.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8.3 延长组油源对比与分析
8.3.1 长10油藏特征
8.3.2 油源对比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