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长华主编陈婷点校的《脉经(日藏影刻宋本)/ 珍本中医古籍精校丛书》魏·王叔和撰。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详,为魏太医令。据《名医传》:“高平 (即今山东高平,邹县西南郭里集)人,性度沉靖,尤好*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其主要*述有《张仲景(药)方》《脉经》等。《脉经》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论伤寒;卷八及卷九载张仲景论杂病;卷十为手检图。林亿盛赞此书:“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 《脉经》始*录于《隋书·经籍志》,其子部· 医方类*录:“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脉经》至宋代,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林亿校定《脉经》序云“大抵世之传授不一,其别有三”,可知宋臣校勘《脉经》时,传世之版本主要有三种。即除林亿等据作底本的一种外,其余两种是:“有以隋 ·巢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卷者,考其时而缪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义无取稽。是二者,均之未睹厥真,各秘其所藏尔。” 北宋熙宁元年(1068)《脉经》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后,由国子监刊行大字本。此次校正“臣等各殚所学,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且“考以《素问》《九墟》《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并《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仍旧为一十卷,总九十七篇。”继熙宁初刊大字本之后,“医人往往无钱请买,兼外州军尤不可得,欲乞开作小字重行校对出卖及降外州军施行”,故北宋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脉经》的小字本。南宋时期《脉经》的刊本既知有四种。**种是刊年不详的福建建阳书坊刊本。据陈孔硕序云:“* 访老医,得《脉经》十卷……验之乃建本”,然此本 “求之建阳书坊,*无鬻者,板亦不存”。第二种是嘉定二年(1209)广西漕司刊本。据陈孔硕序云“因取所录建本《脉经》,略改误文,写以大字,刊之广西漕司”,可知该本系以福建建阳刊本为底本,略改误文而成。第三种是嘉定十年(1217)何大任刊本。该本乃据“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博验群书,孜孜凡累月,正其误千有余字”。第四种是未详宋本。即何大任在“王氏脉经后序”中所记的“南渡以来,此经罕得善本。凡所刊行,类多讹舛”者。以上这些早期刊本均已失传,但广西漕司本在元泰定四年(1327)又由龙兴路医学教授谢缙翁重刊(简称龙本)。何大任本(简称何本)在元代以后也有影刻及复刻本,由此分别衍化出何本及龙本两大刊本系统。1.何本系统 何氏认为:“医之学以七经为本,犹儒家之六艺也。然七经中,其论脉理精凝,莫详于王氏《脉经》。纲举目分,言近旨远,是以自西晋至于今日,与黄帝、卢扁之书并传,学者咸宗师之。”然当时传世之版本“类多讹舛”。于是,嘉定十年(1217)何大任据 “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博验群书,孜孜凡累月,正其误千有余字,遂鸠工创刊于本局,与众共之”。此刊本成为何本系统的祖本,然此本已佚。何本虽佚,但明代有佚名氏影刻本一种,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也是现存惟一接近宋版原貌的刊本。这种影刻本既知传世有三部。(1)陆心源醑宋楼旧藏本。清·陆心源《醑宋楼藏书志》载:“脉经十卷。明仿宋本。”《擘经室外集》称:“是编从宋嘉定何大任刻本影抄。”此本于 1906年归人日本静嘉堂文库迄今。1981年以影印本形式收入《日本东洋善本医学丛书》中。(2)19世纪日本聿修堂(多纪氏)旧藏本。日本涟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补遗)》载:“脉经十卷。明代模雕宋本。聿修堂藏。”此本现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3)19世纪末杨守敬于日本购回本。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载:“脉经十卷。宋嘉定何氏本。” 此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何大任本的重刊本既知主要有叶氏广勤书堂刊本和赵府居敬堂刊本。叶氏广勤书堂刊本,即元天历三年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书堂刻本。此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赵府居敬堂刊本,即明嘉靖 (1522~1.566)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刻本。此本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2.龙本系统 嘉定二年(1209)陈孔硕“因取所录建本《脉经》,略改误文,写以大字,刊之广西漕司”,即所谓广西漕司刊本。该版本于元泰定四年(1327)又由龙兴路医学教授谢缙翁重刊即所谓龙本。此刊本成为龙本系统的祖本。然此本已佚。现存*早龙兴本系统之刊本为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苏州毕玉刻本。该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明万历三年乙亥(1575)福建袁表校徐中行刻本。该版本以龙兴儒学本为基础校订而成。该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隋唐时期,《脉经》被列为医学生必修科目,并广为后世医家所引用。公元562年,该书传到日本、朝鲜。17世纪该书又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在欧洲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