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柳长华主编陈萌点校的《金匮玉函经( 陈士杰刻本)/珍本中医古籍精校丛书》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是张仲景的伤寒病学专*。“金匮”“ 玉函”,寓有珍藏之意,可能来源于葛洪的*作书名。后人推重张仲景的*作,遂引而用之。在《伤寒论》的众多别本中,《金匮玉函经》是 *重要的一部,其学术价值甚至超过《伤寒论》,因为很多证据表明:它比宋本《伤寒论》*为古老,体例和内容也*加接近原*的面貌。北宋时期,林亿等校书臣整理张仲景的*作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之外,还校正了此书,说明他们认为《伤寒论》并非善本,故并存之。虽然经过了官方的校订,但《金匮玉函经》并未流传开来。元代以后,知道此书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一些藏书宏富、学识渊博之士,也误将其混作《金匮要略方》。清代初年,一直致力于搜求此书的陈士杰终于从何焯手中获得了此书的手抄宋本,又历经四年的校勘,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阳月(1716年lO月)雕版发行。此书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金匮玉函经》共八卷,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全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卷一的“证治总例” 是后人追加的中医证治要点;卷二的“辨痉湿喝”是从鉴别的角度论述了几种容易和伤寒病相混淆的常见外感病,“辨脉”是张仲景的脉学参考文献;从卷二的“辨太阳病形证治上”到卷四的“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六经证治,以及由其他角度切人的证治;卷五和卷六,习惯上被称为“可与不可诸篇”,是依据治法宜忌对六经证治原文进行的重编,推断应为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时所为;卷七和卷八,是全书的方论部分。从本书前论后方的行文体例上看*接近《伤寒论》原理,为《伤寒论》早期传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