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蓝皮书(2013-2015)

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蓝皮书(2013-2015)

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蓝皮书(2013-2015)

定 价:¥48.00

作 者: 钟杨,陈永国,王奎明 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8137981 出版时间: 2016-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关于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的系统调查和研究。这个蓝皮书主要数据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研究中心于2013年和2015年两次进行的电话抽样问卷调查。 本蓝皮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从公众主观角度对综合环境污染程度、空气安全性、水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总体评估,并依据综合环境污染程度等变量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进行环境状况排名。第三章着重了解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环保知识与认知。第四章重点从环保自觉意识、环保志愿意识以及环保公民意识三个维度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第五章呈现和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对政府环境治理的主观评估,包括四个方面: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满意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居民对中央政府环境治理信心、居民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信心。第六章触及到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第七章针对调查发现,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钟杨,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中心主任、美国田纳西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曾任田纳西大学国际教育处处长、田纳西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在2006年3月被全国政协选为全球27个海外特邀代表之一,参加全国政协第十届四次会议。钟杨教授目前是中文期刊《实证社会科学》主编。他同时还担任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NewPerspectives on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系列丛书主编,Joumal of Contemporary China、Joum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春口Joumal of Asia-Pacific Studies等国际期刊的编委。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特点
三、调查维度
四、本书结构
第二章 环境污染总体评价
第一节 城市污染总体评价
一、关于环境污染评价说明
二、环境污染总体评价
第二节 城市环境分维度评价
一、A类城市
二、B类城市
三、C类城市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环境知识与认知状况
第一节 环境知识认知调查结果
一、公众对环境知识的宏观认知
二、公众对环境知识的微观认知
三、2013年环境知识认知调查
四、2015年与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境知识的城市排名对比
第二节 环境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态灾难观念影响因素分析
二、PM2.5了解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三、行为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环保意识评价
第一节 环境保护自觉意识评价
一、城市环保自觉意识排名
二、环保自觉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环保志愿意识
一、城市环保志愿意识排名
二、环保志愿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环保公民意识
一、环保公民意识概貌
二、城市环保公民意识排名
三、环保公民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政府环境治理公众评价
第一节 城市居民对政府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
一、城市居民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满意度
二、城市居民对中央政府环境治理信心
三、城市居民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信心影响因素分析
四、城市居民对政府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城市环境治理的居民需求、政府投入与绩效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居民需求分析
二、政府环境治理的投入与绩效
第三节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一、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居民评价调查结果
二、中国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发展现状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环境邻避情结评价
第一节 邻避态度
一、国内居民邻避态度概况与地域分布
二、个体特征对居民邻避态度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邻避行为选择
一、国内居民初次邻避行为选择概况与地域分布
二、个体特征对居民初次邻避行为选择的影响
三、国内居民二次邻避行为选择概况与地域分布
四、个体特征对居民二次邻避行为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邻避政策倾向
一、国内居民邻避政策倾向概况与地域分布
二、个体特征对居民邻避政策倾向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一、减小污染地区差异,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二、突破环保知识瓶颈,增强居民环保认知
三、培育公民环保精神,强化环保志愿行为
四、注重城市规划定位,明确环境治理重点
五、加强环境法治建设,确保治理信息公开
六、推进地方政社互动,营造多元共治网络
七、遏制邻避情结蔓延,建立公民参与机制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