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严重毁损了灾区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虽然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但特大地震造成的危害及次生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地震灾区在2008年后多地多次发生地质灾害,表明灾区的生态稳定和恢复重建的任务将艰巨而漫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与住房及基础设施重建同样重要,值得研究和总结。《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破坏及灾后生态恢复建设对策》以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依据,借鉴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①通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震前后的比较,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遭受破坏情况进行分析;②根据重灾区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重点与难点,在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原因;③从国际视野角度研究灾后生态恢复重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④提出地震重灾区生态环境重建的模式选择;⑤分析地震重灾区生态环境重建的实现途径;⑥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在城镇和农村住房重建过程中如何考虑生态重建问题,结合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重建中如何进行生态重建,如何发挥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等。《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破坏及灾后生态恢复建设对策》通过研究认为,地震灾区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不仅仅影响灾区,更有可能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但生态恢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像搞基本建设那样快,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根据各地情况将会呈现出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格局,必须做好长期重建的准备。同时,灾区生态恢复建设问题,不仅仅是生态问题,而且是涉及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统筹协调。在灾后重建中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生态重建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建立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地震重灾区灾后生态恢复的科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