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跨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将人类带入了更加智能的生存环境,人们无需身体力行,便能获取很多以前不敢想象的便捷,可享受到的科技成果与日俱增。正是因为科技带来的诸多便捷,使得人们懒于奔走,以车代步,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普遍低下。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了,钱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的身体素质反而低下了?反而死得更快了呢?有人认为,现在心脑血管病多,肿瘤、糖尿病多,都是因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造成的。错了,完全错了!这些病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而造成的,而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产生的。都市繁华似景、车水马龙,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了新的充实和奋斗乐趣,然而长期累积无法释放的精神压力正在逐渐侵蚀着高压人群的健康状况,应酬、暴饮暴食、亚健康、抑郁等作为职业人常态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加重身体机能的负担。不感冒不生病,似乎就不关乎健康,人们在看似“健康”的假象之下,忙忙碌碌地渡过每一个春秋。又是一季春来时,打拼奋斗的人们可曾驻足回望自身健康,“一年之计在于春”,除了设立一年的工作目标,有没有为自身健康拟定科学的养生计划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的引入,中国的医疗行业有了新的转型和升级,然而高昂的医疗费用却将国内中下层民众带入了资费困境,“看病难”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关注民生迫在眉睫。在“生病才去看病”的传统健康理念下,不少疾病患者投入医疗的费用占据了毕生积蓄的大部分,癌症、手术、化疗等病态载体更是无情地肆虐着人类的精神家园,疾病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苦不堪言。从经济上看,如果国家投入1块钱预防,能节省医药费8块5毛9分,相应的抢救就会节省100块钱。预防不光是省钱的问题,预防使你得到健康,你健康了,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经典出自中国医学瑰宝《黄帝内经》,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全球范围内皆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由此看出,“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治未病”就是健康状态下要懂得未雨绸缪,“亚健康”一般指尽管用仪器检查正常,但实际上已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点。应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预防亚健康。何谓中医养生?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的理论方法,分布于古代儒、释、道、医等诸子百家文库中,不仅与医疗保健有关,还与家庭、伦理、教育等社会学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当代,涉及到了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知识与手段的有机综合。国际健康组织正以全新的理念号召世界人,树立新时代的养生观念,贵在调理,劳逸结合,利用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锁定疾病根源,注重身体机能的绿色、生态还原,致力于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所以,根本的问题就是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把健康当作一项投资行为来做,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上医治未病”将疾病消除遏制在萌芽状态,我们的健康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把健康当作一项投资行为来做,来为我们营造健康、幸福的生活。本书作者李浩先生对中药理论有很深的造诣,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他始终坚守“以人为本,健康为天”的职业操守,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人民健康的保护神,体现了一个传播健康的仁人志士的一片爱国爱民之心。本书从个人的“心态”、“习惯”、“警觉”这三种基础的事情谈起,通过通俗易懂、抽丝剥茧的方法来详细阐述健康的真谛。希望《投资健康一生无忧》这本书,能使人们在喧嚣的都市静下心来,细细研读,心境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明澈,更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