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从原儒到新儒学
第一节 儒学的历史轨迹
一、儒家的源头
二、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
三、汉唐经学的历史演进
四、宋明理学的衍化线索
五、儒学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先秦儒学的兴起与地位
一、先秦儒学思想的基本內容
二、先秦儒学的地位
三、先秦儒学的问题
第三节 汉唐儒学的特点与问题
一、汉唐儒学的基本內容
二、汉唐儒学的特点
三、汉唐儒学的问题
第四节 儒学复兴运动与新儒学的诞生
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二、儒学复兴运动的传承与新儒学的诞生
第二章 儒学的转型与理学的新形式
第一节 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化
一、由训诂之学转向义理之学
二、由经穷理
第二节 基本诠释文本的更新
一、对四书的发掘
二、以四书取代五经
三、对四书的诠释运用
第三节 经典诠释方式的变革
一、对待经典的新态度
二、阅读经典的新方法
三、注释经典的新特点
第四节 核心理论范畴的转换
一、“理”范畴的确立
二、“气”范畴的确立
三、“心”范畴的确立
四、“性”范畴的确立
第三章 圣贤气象与实行工夫
第一节 儒家的圣贤气象与理学的理想人格
一、希贤希圣
二、圣贤气象
三、观人气象
四、养气入圣
第二节 儒学的实践特性与理学的实行工夫
一、儒学的实践特性
二、理学对实行工夫的重视
三、致知与力行
四、工夫与工夫论
第三节 儒学的经世致用与理学的内圣外王
一、经世致用
二、內圣外王
第四章 理学思潮的分系
第一节 理学思潮分系的学术史考察
一、古典学术视域中的理学分系
二、现代学术视域中的理学分系
三、理学分系的参考标准
第二节 理气心性四系
一、程朱理学
二、张王气学
三、陆王心学
四、胡张性学
五、理学各系的合同
第五章 天理的体贴
第一节 天理的发现
一、“理”的提出
二、理即天道
三、理的特性
第二节 理一分殊
一、气化生物
二、理为气主
三、理一分殊
第三节 心统性情
一、性即理也
二、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三、心分体用与心统性情
四、道心与人心
第四节 格物穷理
第六章 虚气的贯通
第一节 理学的虚实之辨
一、虚实之辨的由来
二、太虚至实
第二节 太虚即气
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二、合虛与气,有性之名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第三节 元气即道体
一、虚空皆气
二、气为道本
第七章 本心的发明
第一节 心学的渊源
一、先秦儒学之心论
二、汉唐儒学之心论
三、宋代理学之心论
四、陆王心学的兴起
第二节 发明本心
一、心即理
二、易简工夫
第三节 致良知
一、良知与致知
二、“致良知”释义
三、“四句教”与致良知工夫的分化
四、阳明后学的“良知异见”
第八章 性体的挺立
第一节 性学的渊源
一、先秦儒学之性论
二、汉唐儒学之性论
三、北宋理学之性论
四、胡张性学的兴起
第二节 性为天下之大本
一、性为气本
二、性具万理
三、理欲之辨
四、性之善恶
第三节 心妙性情之德
一、性体心用
二、心主性情
三、察识涵养
第九章 理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理学与传统儒学的造极
一、学术形态的造极
二、学派建构的造极
三、社会影响的造极
四、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禁锢
第二节 理学与现代儒学的开新
一、理学与儒学的现代转型
二、现代儒学对理学的继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