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正常我回北宋王朝仁宗皇佑嘉佑、英宗治平、神宗熙宁时期,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颗新星,这便是郭祥正。他一出现,立即嬴得享有盛誉的诗坛老将梅尧臣的赞扬,嬴得著名诗人王安石、鄞獬、袁陟及章望之、章衡等的赞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敷人说他是李白后身。熙事五年(一〇七二),欧阳修去世,才华横溢的年未二十的诗人李腐,大声疾呼,希望郭祥正继欧阳修之后镀导诗坛,焉诗坛盟主。郭祥正的作品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然而,进入哲宗、徽宗时期,这愿新星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渐渐失去了光彩。有的人甚至通过苏轼的口说他不懂得诗,通过黄庭壁的口说他不懂得诃,奚落者有之,讥讽者有之。为什废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郭祥正真的“江郎才尽”?当然不是这样。他元佑中所作的《山寺老僧》、《西村》,宋人黄升就认为深得太白体。这里,也应谚提出这样的事实:他的作品并没有在早期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突破,或者说,处在一种相对停滞状态。那么,问题在哪裹?从客观上说,梅尧臣这样负重望的老前辈的过早逝世,使他失去了良师和提携的力量。从主观上说,他在颂扬声中成长,可能一步步滋长了自负、自傲的心理,妨碍了他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与此相联系,他可能漠视同时代的一些人,看不起晚一辈人,难免开罪于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他现寺的诗篇很少提到有才华、有成就的晚辈诗人)。于是,郭祥正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地由疏远而被孤立起来。苏轼是郭祥正的挚友。在苏轼去世以后-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和李之仪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