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况
1.1 概述
1.2 江苏省及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3 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1.4 设计基本情况
2 设计历程回顾
2.1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与批复
2.2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批复
2.3 总体设计的编制
2.4 初步设计的编制与批复
2.5 施工图设计
2.6 法定专题的编制与评审
2.7 相关支撑专题的编制
2.8 重大技术方案的演变
3 本线主要技术标准演变
3.1 通风空调系统
3.2 通信系统
3.3 信号系统
4 线路设计、调线调坡设计总结及评价
4.1 线路设计总结及评价
4.2 调线调坡设计总结及评价
5 重点车站建筑方案选择及总结
5.1 南京南站建筑方案选择及总结
5.2 禄口机场站建筑方案选择及总结
5.3 翔宇路南站(原禄口新城南站)建筑方案设计与评价
5.4 翠屏山站(原胜太路站)建筑方案选择及总结
5.5 吉印大道站(原将军路站)建筑方案选择及总结
6 车辆段设计总结
6.1 车辆段选址
6.2 总平面布置
6.3 主要方案设计
7 南京南控制中心设计总结
7.1 建筑设计
7.2 结构设计
7.3 通风空调设计
7.4 给排水及消防设计
7.5 工艺设计
8 土建围护结构选型、设计及现场实施、控制、调整评估
8.1 土建围护结构的设计选型及实施方案
8.2 对围护结构现场实施及调整情况的评估
9 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及管理模式总结及评价
9.1 主要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
9.2 地面导向图(周边地图)
9.3 导向标识设计评价
9.4 合理化建议
9.5 南京地铁机场线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特点
10 装饰、四小件、景观、艺术设计总结及评价
10.1 概况
10.2 技术创新点
10.3 主要设计经验及改进建议
10.4 发展与展望
11 公交一体化设计总结
11.1 公交一体化设计原则
11.2 公交一体化设计情况
12 设计调整及工程变更总结(以重大变更为主)
13 设计创新与亮点
13.1 浅埋盾构法(GPST工法)
13.2 U型梁的优化运用
13.3 车辆6B编组100km时速在南京的首次运用
13.4 华东最大交通枢纽之一一南京南站
13.5 机场站与T1、T2航站楼无缝衔接
13.6 控制中心首次在南京实现6条线路资源共享
13.7 中、微风化安山岩地层明挖基坑施工及盾构技术问题的解决
13.8 隧道下穿京沪高铁设计方案及保护措施的选择
13.9 首次深化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
13.10 首次引入吸气式感烟探测器和感温光纤探测技术
14 专项评估报告
14.1 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4.2 节能评估
14.3 环境评估
14.4 安全质量评估
15 科研、专题研究对设计、施工的指导
15.1 系统选型专题对设计的指导
15.2 线站位专题对设计的指导
15.3 高架梁型专题对设计的指导
15.4 车站环控模式专题对设计的指导
15.5 车辆段资源共享带来的优势
15.6 通讯共享
16 工程总体筹划的执行评价
16.1 工程总体筹划概况
16.2 工筹执行情况评价
17 总体总包管理
17.1 技术管理体系
17.2 设计接口管理
17.3 总包管理
17.4 报建总结
18 设计经验与教训、问题与思考
18.1 比选系统设计能力的方案,以应对客流预测风险
18.2 优化u型梁技术,进一步提高景观效果及施工效率
18.3 比选轨道减振方案,缩短施工周期
18.4 确定调线调坡原则,便于施工配合
18.5 大型换乘站南京南站同期建设原则及方案分析
18.6 高架站封闭式设计采光问题的思考
18.7 站台板侵限问题处理及思考
18.8 现场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电通量检测
18.9 车站梁柱节点位置混凝土浇筑等级问题思考
18.10 机场线离壁沟施工质量思考
18.11 盾构隧道管片箍筋搭接方式反思
18.12 低洼泄洪区车辆段场坪及标高设计总结
18.13 车辆段结构基础选型,对工期影响考虑
18.14 南京南站增加喷淋系统、气体灭火增加保护区的总结
18.15 声屏障预留预埋件与土建配合问题
18.16 机场线四小件装饰设计搪瓷钢板颜色未统一的思考与总结.
18.17 在设计各个环节中能耗控制措施的落实
18.18 BT模式下工程数量的稳定与变更控制
18.19 重视运营意见,便于运营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