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人口学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定 价:¥60.00

作 者: 张果,曾永明 等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人学/人口学 社会科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501394 出版时间: 2016-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显著“城市倾向”的城镇化发展过程抽走了农村优质要素,产生了一系列农村发展问题。该过程在人口学上的特点是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农民工)和留守农村人口发展都面临困境。《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分为9章,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四川省农村人口现状引发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性及其博弈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发展机制、四川省农村及农村人口发展典型模式探索等。《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可供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张果,四川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四川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著作5部,主编教材2部:丰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市级科研奖项6项。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人口发展研究,侧重于研究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土地制度创新、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非农化道路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曾永明,1986年5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讲师,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3项,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地理研究》《经济管理》《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要研究方向:人口地理、人口经济与空间人口、空间计量,着重于空间视角下人口学、经济学与区域发展相关议题研究。

图书目录

第1章 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1 研究背景1.1.1 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背景1.1.2 农村留守人口特殊群体问题的突出背景1.1.3 四川省城镇化水平滞后、质量不高的事实1.1.4 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村发展带来新契机1.2 研究意义1.2.1 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关乎能否承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重任1.2.2 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关乎能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2.3 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2.4 解决新型城镇化后人口与新农村建设内在的机制问题参考文献第2章 四川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现状2.1 四川省农业发展现状2.1.1 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的发展2.1.2 农业专业化不足,未形成分工合理的农业生产体系2.1.3 农业投入增长缓慢,农业机械化水平低2.1.4 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匮乏2.2 四川省农村建设现状2.2.1 农村的人口结构现状2.2.2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2.2.3 农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2.2.4 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与现状参考文献第3章 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现状3.1 四川省农村人口总体概况调查3.1.1 四川省农村农民居住方式3.1.2 农村人口基本情况3.2 四川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农民工)现状调查3.2.1 农民工的概念3.2.2 农民工的特征3.2.3 四川省农民工的形成、发展与规模3.2.4 四川省农民工结构分析3.3 四川省农村留守人口生存现状分析3.3.1 四川省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3.3.2 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3.3.3 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参考文献第4章 四川省农村人口生活、生产和发展问题4.1 四川省农村留守人口存在的问题4.1.1 四川省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4.1.2 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4.1.3 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4.2 四川省农村土地撂荒问题4.2.1 撂荒、土地撂荒的概念4.2.2 四川省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及原因分析4.2.3 土地撂荒造成的影响4.3 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4.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4.3.2 四川省农村人口现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4.4 四川省农村存在的社会问题参考文献第5章 四川省农村人口现状引发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5.1 农村优质生产要素外流与农村生产要素匮乏5.1.1 农民工进城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5.1.2 农村留守的弱势人群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的重任5.1.3 城市扩张对四川省农村土地资源的占用5.2 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撂荒、耕地侵占5.2.1 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意义5.2.2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农民缺失5.2.3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与耕地撂荒问题、土地流转制度缺失5.3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动与新农村建设的滞后5.3.1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5.3.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5.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5.3.4 新农村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动时相对滞后5.4 幸福家庭的构建与农村劳动力、劳动者、劳动者家庭的“三分离”5.4.1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劳动者、劳动者家庭的“三分离”现状5.4.2 农村劳动“三分离”现状对幸福家庭及和谐社会构建造成障碍参考文献第6章 中国城乡分割与城乡矛盾的福利经济学分析6.1 福利经济学与中国城乡非均衡发展6.1.1 福利分析工具与帕累托最优6.1.2 城乡差距:从初始禀赋的非均衡到帕累托改进路径的偏差6.2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偏误与实践危机6.3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性及其博弈分析6.3.1 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性6.3.2 农村人口转移不完全性的博弈分析6.4 总结与讨论参考文献第7章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发展机制7.1 当前中国(四川省)农村人口问题的基本特征7.1.1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家庭人口群体分化7.1.2 农村优势人口的“劳动三分离”7.2 农村人口与城镇、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7.2.1 农村—城镇单向流动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机制7.2.2 农村优势人口单向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7.3 农村弱势人口艰难驱动新农村发展机制7.3.1 农村优势人口剩余量严重不足7.3.2 农村弱势人口艰难驱动新农村建设7.3.3 现代农业发展的劳动力已经女性化和老龄化7.4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7.4.1 “三化”互动,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7.4.2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7.4.3 高校毕业生支持新农村建设7.5 总结与讨论参考文献第8章 四川省农村及农村人口发展典型模式探索8.1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农村(人口)发展模式——平原模式8.1.1 城乡空间统筹,近郊区、远郊区、偏远地区城乡市场无缝融合模式8.1.2 案例分析:成都市青白江区城乡统筹引领下的农村人口发展模式8.2 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地区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丘陵低山模式8.2.1 劳动力、劳动者、劳动者家庭“三统一”下的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模式8.2.2 公平劳动力价格的农村人口发展8.2.3 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下城乡(人口)共荣发展8.2.4 案例分析:南充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下的农村人口发展模式8.2.5 案例分析:巴中市恩阳区农业“产村相融,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8.3 新型城镇化一般推进地区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一一高原山地模式8.3.1 新农村建设“拉力”下的人口红利再分配模式8.3.2 惠及农村留守人口利益的专项工程模式8.3.3 “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模式8.3.4 案例分析:广元市青川县山区农业生态有机发展模式参考文献第9章 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问题的几点政策举措9.1 建立多元化劳动力转移模式,实现城乡、区域劳动力均衡9.1.1 城乡劳动力均衡转移9.1.2 区域劳动力均衡转移9.2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家庭城镇化和家庭人口转移9.3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现劳动力就业、创业方式的农村转向9.4 完善土地制度、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9.4.1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利益的权益保障9.4.2 现代农业的发展及要素保障9.5 实施惠及农村留守人群利益的工程9.5.1 建设公平的城乡教育体系9.5.2 建设完善的养老体系9.5.3 建设合理的医疗保险体系9.6 构建维护农村留守人群权益的网络9.6.1 构建社会援助网络9.6.2 构建治安防范网络9.6.3 构建矛盾调解网络参考文献附录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