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林,男,材料科学家石油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7月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56年至196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61年至1964年在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任技术员。1964年至1988年在石油工业部一机械厂(宝鸡石油机械厂)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厂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师兼材料研究室主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冶金研究所所长,厂副总工程师(总冶金师)。1981年至1988年兼任石油工业部石油专用管材料试验中心(后改称石油管材试验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至1990年任石油工业部石油管材研究中心(1988年5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90年至1993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1993年10月至2002年1月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2002年2月至今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2010年5月更名为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在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和宝鸡石油机械厂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石油机械用钢研究,主持研制了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高强度铸钢、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公锥用钢、高铬耐磨铸铁等10余种新材料和几种表面强化工艺,使一批石油机械产品跃居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低铬无磁钢》《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液压防喷器》4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前三项成果排名第1,第4项排名第4)。《宝石牌单臂吊环》《钻井泥浆泵双金属缸套》于1985年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均排名第1),并于这个阶段出版了《石油机械用钢手册》,共发表论文100余篇。1981年,石油部石油管材试验研究中心成立后,李院士工作重点转向油井管和油气输送管的失效分析、技术监督和科学研究上。在石油管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划分为“石油管的力学行为”“石油管的环境行为”“石油管失效的诊断及预测预防”三个方向,凝练形成了“石油管工程”学科领域。在该领域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先后有21项(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钻杆失效分析及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对钻杆使用寿命的影响》(1988年,排名第1)、《提高钻柱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综合研究》(1997年,排名第1)、《油层套管射孔开裂及其预防措施的试验研究》(1998年,排名第4)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中有两项被国际著名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3项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这个阶段出版《石油管工程》《石油钻柱失效分析及预防》《高强度微合金管线钢的显微组织分析与鉴别图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院士文集·李鹤林集》和《石油管工程文集》等专著,主编《中国焊管50年》《石油管材与装备失效分析案例集》;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2002年起受聘兼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级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兼石油管材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兼失效分析分会理事长、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以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设备监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等。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8年被选拔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重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