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
(一)长度单位 3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3
(三)时间及单位 3
(四)时间的测量工具 4
(五)停表的使用 4
(六)误差 4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问题 4
(二)停表的读数 4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用刻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没有去掉错误的数据 5
等量代换法 5
第二讲
运动及其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
(一)机械运动 6
(二)参照物 6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
(四)速度 6
(五)匀速直线运动 6
(六)变速直线运动 6
(七)平均速度 7
(八)测量平均速度 7
解题方法技巧
(一)参照物的判定方法 7
(二)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7
(三)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8
(四)速度单位的换算 8
(五)平均速度的计算 8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不深刻 8
图象法 9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能力解读
(一)声音的产生 13
(二)声音的传播 13
(三)声速 13
(四)回声 13
(五)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13
解题方法技巧
判断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方法 13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利用回声测距时声传播的时间易出错 14
(一)转换法 14
(二)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14
第二讲
声音的特性
知识能力解读
(一)音调 15
(二)响度 16
(三)音色 16
(四)音调、响度、音色的对比 16
解题方法技巧
(一)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方法 17
(二)利用波形分析声音的特性 17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音调和响度易混淆 17
用控制变量法理解声音的特性 18
第三讲
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能力解读
(一)声的利用 19
(二)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9
解题方法技巧
(一)减弱噪声的方法 19
(二)区分声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的方法 20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控制噪声的方法易出错 20
类比法 20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讲
温度
熔化和凝固
知识能力解读
(一)温度 23
(二)温度单位 23
(三)温度计 23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4
(五)物态变化 24
(六)熔化 24
(七)凝固 24
(八)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4
(九)图象法描述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24
解题方法技巧
(一)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5
(二)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 25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对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理解易出错 25
图象法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26
第二讲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能力解读
(一)汽化 27
(二)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7
(三)沸腾和沸点 28
(四)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28
(五)液化 28
(六)升华和凝华 29
(七)人工降雨 29
(八)物态变化总结 29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29
(二)液体蒸发快慢的实例判断 30
(三)判断液体能否沸腾的方法 30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对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判断易错 30
图象法在液体的沸腾中的应用 31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讲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知识能力解读
(一)光源 34
(二)光的直线传播 34
(三)影的形成 34
(四)小孔成像 34
(五)光速 34
(六)光的反射 35
(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5
(八)平面镜成像 35
(九)三种面镜的比较 36
解题方法技巧
(一)根据反射定律作图的方法 36
(二)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的方法 36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误认为像的大小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远近有关;误认为要更清楚地看清像,应照亮像 37
(一)理想模型法 37
(二)对称法作图 37
第二讲
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
知识能力解读
(一)光的折射 40
(二)光的色散 40
(三)色光的混合 40
(四)看不见的光 41
解题方法技巧
(一)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判断与解释 41
(二)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的方法 42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没有正确把握折射规律中“两角”的关系,造成根据折射光路图判断光线时错误 42
理想模型法及作图法 43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讲
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能力解读
(一)透镜及与透镜相关的概念 45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45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5
(四)实像和虚像 46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判断透镜类型的方法 46
(二)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46
(三)口诀法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47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对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区分不清 47
(二)将两种放大的像混淆 48
测量凸透镜焦距的4种方法
48
第二讲
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生活中的透镜比较 50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比较 50
(三)眼睛 51
(四)视力的矫正 51
(五)探索宇宙 51
解题方法技巧
(一)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的判断 51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的判断 52
(三)矫正视力的方法 52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使用易出错 52
(二)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易混淆 53
类比法 53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知识能力解读
(一)质量 55
(二)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55
(三)质量的测量 56
(四)密度 56
(五)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56
(六)量筒的使用 57
(七)密度的测量 57
(八)密度的应用 58
解题方法技巧
(一)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58
(二)天平的使用 58
(三)密度公式及变形公式 的应用 59
(四)密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9
(五)有关密度的图象问题 59
(六)测量固体密度 60
(七)测量液体密度 60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常见错误 61
等量替代法 62
第七章
力
知识能力解读
(一)力的概念 64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5
(三)力的作用效果 65
(四)力的三要素 65
(五)力的单位 65
(六)力的示意图 65
(七)形变的类型 66
(八)弹力 66
(九)弹簧测力计 66
(十)重力 66
解题方法技巧
(一)力的作用效果 67
(二)怎样画力的示意图 67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68
(四)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68
(五)重力的方向 68
(六)关于弹力的问题 69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弹簧测力计两端各受一个力时,误认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两力之和或两力之差 69
(二)不能充分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9
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69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知识能力解读
(一)牛顿第一定律 71
(二)惯性 72
(三)力的合成 72
(四)平衡状态 72
(五)平衡力 72
(六)二力平衡 73
(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73
(八)力和运动的关系 73
(九)摩擦力 73
解题方法技巧
(一)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问题 74
(二)惯性及惯性的应用问题 74
(三)怎样判断平衡力 74
(四)摩擦力 75
(五)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75
(六)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性问题 75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不正确,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维持 76
(二)对惯性的理解存在误区 76
(三)关于平衡力的判断容易出错,不能正确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导致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 76
(四)由于对摩擦力没有全面认识,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方向等方面容易出错 77
(一)等效法 77
(二)理想实验法 77
(三)控制变量法 78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讲
压强
知识能力解读
(一)压力 81
(二)压强 81
(三)改变压强的方法 81
(四)压强计 82
(五)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 82
(六)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82
(七)连通器 82
解题方法技巧
(一)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公式的应用
83
(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公式的应用
84
(三)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84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理解不透 85
(二)对液体压强的理解不透 85
(一)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中的应用 85
(二)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液体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中的应用 86
第二讲
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知识能力解读
(一)大气压的存在 88
(二)大气压的测量 88
(三)标准大气压 89
(四)大气压的变化及测量 89
(五)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89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90
(二)大气压的测量 90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利用大气压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大气压的现象 90
(二)对被研究物体两侧流体的流速大小认识不清,易判断错误 91
转换法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的应用 91
第十章
浮力
知识能力解读
(一)浮力的概念 93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94
(三)阿基米德原理 94
(四)实心物体的浮沉条件 94
(五)漂浮和悬浮 94
(六)浮力的利用 94
解题方法技巧
(一)浮力的计算方法 95
(二)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96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浮力的认识不全面 96
(二)不能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误认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97
(一)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中的应用 97
(二)用等效替代法测物体的重力 97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讲
功和功率
知识能力解读
(一)功的概念 101
(二)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02
(三)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102
(四)一些力做功的大小 102
(五)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102
解题方法技巧
(一)功的计算方法——W=Fs的应用 103
(二)功率大小的判断方法 103
(三)功率公式的应用 103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不透 104
(二)对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理解不透 104
用类比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104
第二讲
机械能及其转化
知识能力解读
(一)能量 106
(二)动能 106
(三)重力势能 106
(四)弹性势能 106
(五)机械能 106
(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实例 107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 107
(八)水能的利用 107
(九)风能的利用 107
解题方法技巧
(一)动能、势能的大小变化及判断方法 107
(二)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及判断方法 108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08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物体匀速运动时机械能的变化 109
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09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讲
简单机械
知识能力解读
(一)杠杆 112
(二)杠杆的五要素 112
(三)力臂 112
(四)杠杆力臂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112
(五)杠杆的平衡条件 112
(六)杠杆的分类 112
(七)滑轮 113
(八)滑轮组 113
(九)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对比(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 113
(十)轮轴 113
(十一)斜面 114
解题方法技巧
(一)怎样画力臂 114
(二)怎样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动力的大小变化 114
(三)关于杠杆分类问题 114
(四)怎样判断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115
(五)滑轮组作图 115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不能正确地确定力臂和杠杆的最小动力 115
理想模型法 116
第二讲
机械效率
知识能力解读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17
(二)机械效率 118
(三)影响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 118
解题方法技巧
(一)常见的三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求法 118
(二)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时的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119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不理解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误认为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就越多,机械效率就越高,或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就越多 120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中的应用 120
第十三章
内能
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 内能
知识能力解读
(一)物质的组成 123
(二)分子热运动 124
(三)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124
(四)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124
(五)分子动能 124
(六)分子势能 124
(七)内能 124
(八)内能的改变 124
(九)热量 125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125
(二)正确理解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25
(三)区分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26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理解不透 126
(二)对温度、热量和内能的理解 126
(一)分析推理法和模型法认识和想象微观世界 126
(二)等效替代法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应用 127
第二讲
比热容
知识能力解读
(一)比热容 128
(二)热量的计算 128
(三)热平衡方程 128
解题方法技巧
(一)热量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29
(二)公式法与比例法的综合运用 129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不能正确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129
(二)不能正确分析吸收热量的多少 130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中的应用 130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知识能力解读
(一)内能的利用 132
(二)热机 132
(三)汽油机和柴油机 133
(四)燃料的热值 133
(五)效率 134
(六)能量转化与守恒 134
(七)永动机 134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判断四个冲程的方法 134
(二)如何确定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34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热值概念的理解不透 135
(二)不能正确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35
比较归纳法 135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讲
电荷、电流和电路
知识能力解读
(一)摩擦起电的定义和条件 138
(二)两种电荷 138
(三)电荷量 138
(四)电中和 138
(五)验电器 138
(六)原子结构 138
(七)摩擦起电的原因 138
(八)带电体的性质 139
(九)接触带电 139
(十)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139
(十一)电流及其方向规定 139
(十二)导体与绝缘体 139
(十三)二极管 139
(十四)电路及其组成 139
(十五)通路、断路和短路 140
(十六)电路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140
解题方法技巧
(一)检验物体带电性质的两种方法 140
(二)电流方向的判断 141
(三)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转化方法 141
(四)正确认识短路及电路故障 142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物体相互吸引时,对带电性质的判断易出错 142
作图法 143
第二讲
串联和并联
知识能力解读
(一)串联电路 144
(二)并联电路 144
(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 144
解题方法技巧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144
(二)判断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的方法 145
(三)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方法 145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对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辨别不清 146
等效法 146
第三讲
电流的测量及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流 147
(二)电流的三大效应 147
(三)电流表 147
(四)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148
解题方法技巧
(一)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148
(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计算 148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电流表的接法不正确 149
类比法 149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一讲
电压及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压 151
(二)电路与水路的类比 152
(三)需记住的几种常见电压值 152
(四)电压表 152
(五)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152
(六)电池组及其特点 152
解题方法技巧
(一)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152
(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153
(三)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计算 153
(四)运用“去表法”分析电路 153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判断电压表测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易出错 154
(二)关于电压表的使用易出错 154
假设法 154
第二讲
电阻
变阻器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阻 156
(二)滑动变阻器 156
(三)电阻箱 157
(四)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的比较 157
(五)半导体 157
(六)超导体 157
解题方法技巧
(一)改变电阻大小的方法 158
(二)判断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 158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不透而出错 159
控制变量法 159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讲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61
(二)欧姆定律 162
(三)电阻的串、并联 162
(四)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163
解题方法技巧
(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方法 163
(二)串联电路动态分析的四个步骤 164
(三)并联电路动态分析的三个步骤 164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理解欧姆定律时,对其导出式的理解出错
165
(一)控制变量法 165
(二)图象法 166
第二讲
伏安法测电阻
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
知识能力解读
(一)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 168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68
(三)缺少一只电表测电阻的方法 169
解题方法技巧
(一)单表测电阻R的方法 170
(二)常见电路故障分析方法 170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判断电路故障易出错 171
等效替代法 172
第十八章
电功和电功率
第一讲
电能和电热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能与电功 175
(二)电功的导出式 175
(三)电热 175
(四)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 176
解题方法技巧
(一)怎样解答有关电能表的问题 176
(二)关于电能(电功)的计算 176
(三)关于电热的问题 176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电热公式的应用易出错 177
控制变量法 178
第二讲
电功率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功率 179
(二)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179
(三)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 179
(四)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功率分析 180
(五)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80
(六)利用电能表和停表测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180
解题方法技巧
(一)求电流和电阻 180
(二)求实际电流和实际功率的方法 181
(三)电功率的测量 181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区分不清 182
分析归纳法 183
第十八章
电功和电功率
第三讲
生活用电
知识能力解读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86
(二)试电笔 186
(三)避雷针 186
(四)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186
(五)家庭电路的安装 187
(六)过载 187
(七)触电 187
(八)安全用电常识 187
(九)怎样分清地线、火线和零线 188
解题方法技巧
(一)安全用电常识 188
(二)保险丝、开关、螺口灯座、三孔插座等的安全用电问题 188
(三)家庭电路的故障问题 189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家庭电路各部分安装顺序易出错 189
比较法 189
第十九章
电与磁
第一讲
磁现象和磁场
知识能力解读
(一)磁性与磁体 192
(二)磁化和去磁 192
(三)软磁体和硬磁体 192
(四)磁性材料 192
(五)磁场和磁感线 192
(六)地磁场和磁偏角 193
解题方法技巧
(一)判断物体有无磁性 193
(二)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193
(三)地磁场 194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判断物体有无磁性时易出错 194
(二)对磁感线概念的认识 194
(一)转换法 195
(二)理想模型法 195
第二讲
电与磁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流的磁场 196
(二)电磁铁 197
(三)电磁继电器 197
(四)扬声器 197
(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97
(六)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198
(七)直流电动机 198
(八)电动机的优点及应用 198
(九)电磁感应 198
(十)发电机 199
(十一)动圈式话筒 199
解题方法技巧
(一)有关奥斯特实验的问题 199
(二)安培定则的运用 199
(三)电磁铁及其应用 200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01
(五)关于电磁感应的问题 202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在安培定则的运用中,电流方向、四指所指的方向、螺线管的N极、大拇指所指的方向的结合存在困难 202
(二)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不透彻,误认为只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或只有导体运动才会切割磁感线 203
(三)将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图混淆,或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模型图混淆 203
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204
第二十章
信息的传递
知识能力解读
(一)信息 206
(二)电话 207
(三)程控电话交换机 207
(四)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比较 207
(五)电磁波的产生 207
(六)电磁波的传播 207
(七)电磁波的特征 207
(八)电磁波的波谱及用途 207
(九)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208
(十)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208
(十一)移动电话 209
(十二)四种通信方式简介 209
解题方法技巧
(一)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识别方法 209
(二)电磁波的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 209
(三)现代通信技术 210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一)对电磁波的理解易出错 210
(二)调谐和音量旋钮的功能混淆 210
实验法 210
第二十一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能力解读
(一)能源的分类 213
(二)核能 213
(三)太阳能 214
(四)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的条件 214
(五)材料的物理性质 214
解题方法技巧
(一)能源分类的方法 214
(二)能源利用的综合计算 214
思维误区、思想方法
对能源的分类容易混淆 215
模型法 215
第二篇
实验探究篇
专题一
基本仪器
(一)刻度尺 218
(二)停表(或秒表) 218
(三)温度计 218
(四)托盘天平 219
(五)量筒 219
(六)弹簧测力计 219
(七)压强计 219
(八)验电器 220
(九)电流表 220
(十)电压表 220
(十一)变阻器 220
(十二)电能表 221
专题二
学生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21
探究实验二:光的折射规律 222
探究实验三: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22
探究实验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223
探究实验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24
探究实验六: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 224
探究实验七: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225
探究实验八: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26
探究实验九: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26
探究实验十: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 227
探究实验十一: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27
探究实验十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28
专题三
分组实验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229
实验二:测平均速度 229
实验三: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30
实验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30
实验五: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31
实验六: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31
实验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32
实验八: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33
实验九: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34
实验十: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34
实验十一: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35
实验十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36
实验十三: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36
实验十四:用电流表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37
实验十五:用电压表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238
实验十六: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39
实验十七: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39
实验十八: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 240
实验十九: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241
第三篇
解题方法篇
专题一
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直接判断法 243
(二)筛选法 243
(三)赋值法 244
(四)求值对照法 244
(五)图象法 245
(六)控制变量法 245
(七)极值法 246
专题二
填空题解题方法
(一)基本知识法 246
(二)多向思维法 247
(三)定量计算法 248
(四)分析法 248
专题三
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
(一)实验原理定方向 249
(二)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250
(三)间接测量量的等值性 251
(四)实验的设计性 252
(五)实验的开放性 252
(六)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253
专题四
计算题解题方法
(一)公式法 254
(二)简化法 255
(三)隐含条件法 256
专题五
论述题解题方法
(一)观察梳理法 258
(二)校正法 259
(三)原理应用法 260
(四)图示推理法 260
(五)公式分析法 260
专题六
信息给予题解题方法
(一)图表信息题 261
(二)文段信息题 262
(三)铭牌信息题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