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大学教辅基础知识手册:初中历史 2016*版

基础知识手册:初中历史 2016*版

基础知识手册:初中历史  2016*版

定 价:¥28.80

作 者: 薛金星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初中通用 其他科目 中小学教辅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2269659 出版时间: 2016-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0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融入历史学科思维,以“表格”“网络”等灵活形式,梳理知识要点,突出各要点间的纵横联系,清晰直观,一目了然。本书整体上分为主体内容和附录两大部分。在科学划分单元的前提下,有机融合多个板块。各板块既具有综合性,又可独立使用。1.107个网络体系,以图解方式直观地呈现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2.448个基本概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等基础知识,助您夯实基础。3.86个方法技巧、注意、警示帮助您记忆、辨析历史事件。4.59个图示及图表,助您理解、归纳相近知识。5.对247条各类考试尤其是中考中常考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6.对61幅重点历史图片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作者简介

暂缺《基础知识手册:初中历史 2016*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单元 课名称 基础知识梳理 综合拓展升华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单元1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2 (二)北京人 2 (三)山顶洞人 2 (一)中国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 3 (二)人与动物的区别 3 二 文明的曙光 (一)半坡居民 4 (二)河姆渡人 4 (三)氏族 4 (一)我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差异的原因 5 (二)列表比较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 5 三 先民的传说 (一)部落 6 (二)炎黄联盟 6 (三)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7 (四)禅让制 7 (五)大禹治水 7 (六)夏朝建立 7 (一)远古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7 (二)全面认识尧、舜、禹的“禅让” 7 单元2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袭制 8 (二)平民 8 (三)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8 (四)商朝 8 (五)西周 9 (一)夏、商、西周更替对照表 9 (二)说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的原因 9 (三)分封的含义 9 二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0 (二)甲骨文 10 (一)正确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器、青铜制造业 10 (二)文字的演变 10 三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战国的分期 11 (二)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1 (三)周王室衰微 12 (四)齐桓公称霸 12 (一)劳动工具的革新 12 (二)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影响 12 四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一)三家分晋 13 (二)战国七雄 13 (三)桂陵之战 13 (四)马陵之战 13 (五)长平之战 13 (六)商鞅变法 13 (七)都江堰 14 (一)比较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同 14 (二)战国兼并战争的实质、影响 14 (三)从背景、内容等方面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4五百家争鸣局面 (一)百家争鸣 16 (二)老子 16 (三)孔子 16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6 (二)法家思想深受秦国国君赏识的原因 16 单元3 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灭六国 18 (二)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8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8 (四)秦朝疆域 18 (五)陈胜吴广起义 18 (六)秦朝的灭亡 18 (七)楚汉之争 19 (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19 (二)正确评价秦始皇 19 (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 19 (四)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19 二 西汉的建立和鼎盛 (一)西汉的建立与灭亡 20 (二)休养生息政策 20 (三)“文景之治” 20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0 (一)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1 (二)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21 (三)对汉武帝的评述 21 三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西域 22 (二)张骞通西域 22 (三)丝绸之路 22 (四)西域都护的设置 23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作用 23 四 东汉的兴亡 (一)新朝 24 (二)东汉的建立 24 (三)光武中兴 24 (四)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 (五)黄巾起义 24 (一)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的异同点及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出现的规律 25 (二)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 25 五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 26 (二)医圣张仲景 26 (三)华佗 26 (四)司马迁著《史记》 26 (五)道教 26 (六)佛教 26 佛教和道教的异同点 26 单元4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27 (二)三国鼎立 28 (三)赤壁之战 28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8 (二)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28 (三)正确评价曹操 28 二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 29 (二)八王之乱 29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9 (四)十六国 29 (一)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29 (二)西晋速亡的原因 29 (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结果 30 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30 (二)北魏建立与统一 31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1 (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 31 (二)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三)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四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32 (二)南朝的政治 32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2 (一)六朝古都——南京 33 (二)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33 五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4 (二)科学家祖冲之 34 (三)圆周率 34 (四)书法 34 (五)绘画 34 (六)雕塑——石窟艺术 34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34 (二)魏晋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历史背景及给我们的启示 35 单元5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兴亡 36 (二)隋初的繁荣 36 (三)隋朝大运河 36 (一)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 36 (二)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与历史作用 36 (三)隋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36 (四)隋朝与秦朝的相同点 36 二 走向全盛的唐朝及唐朝衰亡 (一)唐朝的兴亡 37 (二)“贞观之治” 37 (三)武则天 38 (四)开元盛世 38 (五)安史之乱 38 (一)唐朝前期繁盛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启示 38 (二)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39 三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的沿革 40 (一)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的影响 40 (二)正确评价科举制 40 四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41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 41 (三)“唐人” 41 (四)遣唐使 41 (五)鉴真东渡 42 (六)玄奘西游 42 (七)唐朝的对外友好往来 42 (一)唐朝的民族关系概况 42 (二)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43 五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44 (二)唐代著名诗人一览表 44 (三)隋唐艺术成就 45 (一)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45 (二)隋唐文化的特点 45 单元6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兴起 46 (二)五代十国 46 (三)北宋的建立 46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46 (五)辽与北宋的和战 47 (六)西夏和宋的和战 47 (七)女真族的兴起和金的建立 47 (八)辽和北宋的灭亡 47 (九)岳飞抗金和南宋与金对峙 47 (一)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简表 47 (二)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48 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宋代社会风貌 (一)经济重心南移 48 (二)瓷都景德镇 48 (三)市舶司 49 (四)交子 49 (五)瓦子与勾栏 49 (六)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概况 49 (七)宋代社会风貌 49 (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50 (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50 (三)宋朝对外贸易转向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50 (四)唐朝、宋朝的商业情况比较 50 三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 51 (二)文天祥抗元 51 (三)《马可·波罗行纪》 51 (四)行省制度 52 (五)宣政院 52 (六)元朝的社会经济 52 (七)元朝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52 (八)民族融合的发展 52 (一)认识元朝统一中国和文天祥抗元 52 (二)元朝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52 (三)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53 (四)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53 (五)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及民族融合的特点 53 (六)比较隋元两朝运河的异同点 53 单元6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 54 (二)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 54 (三)火药的应用与传播 54 (四)《梦溪笔谈》 55 (五)《授时历》 55 (六)《资治通鉴》 55 (七)苏轼 55 (八)李清照 55 (九)辛弃疾 55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55 (二)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56 (三)宋元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56 单元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明清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57 (二)明朝加强君权 57 (三)“八股取士” 57 (四)靖难之役 58 (五)明成祖迁都 58 (六)清朝的建立 58 (七)清朝君权的强化 58 (一)列表识记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58 (二)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的异同点 58 二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60 (二)倭寇 60 (三)戚继光抗倭 60 (四)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及澳门回归 60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60 (六)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 60 (七)雅克萨之战 60 (八)《尼布楚条约》 60 (九)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61 (一)明清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和趋势 61 (二)文天祥抗元与戚继光抗倭的不同 61 (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61 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清朝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 63 (二)清朝对西北地区加强管辖 63 (三)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63 (四)清朝的疆域 63 (一)历史上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 63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63 (三)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64 四 明清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65 (二)手工业的发展 65 (三)商业的发展 65 (四)“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65 (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 65 (二)从明朝前期对外友好交往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认识我国今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65 五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北京城 66 (二)明长城 66 (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67 (四)京剧 67 (五)扬州八怪 67 (六)明清书画成就 67 (七)明朝的科学成就 67 (一)秦长城与明长城的不同 68 (二)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世界的原因 68 第二编 中国近代史 单元8 侵略与反抗一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70 (二)鸦片战争 70 (一)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71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71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72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73 (三)金田起义 73 (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73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73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74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失败原因 74 三 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75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75 (一)左宗棠胜利收复新疆的原因 75 (二)评价左宗棠 75 四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76 (二)《马关条约》 76 (一)《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原因 77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77 (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 77 (四)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 77 单元8 侵略与反抗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 78 (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78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8 (一)《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79 (二)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 79 (三)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三大条约 79 单元9 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 (一)近代化 80 (二)洋务 80 (三)洋务派 80 (四)洋务运动 80 (一)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81 (二)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特点 81 (三)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及性质 81 二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82 (二)强学会 82 (三)戊戌变法 82 (四)戊戌六君子 83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83 (二)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比较 83 三辛亥革命 (一)兴中会 84 (二)中国同盟会 84 (三)北洋军阀 84 (四)武昌起义 84 (五)中华民国成立 85 (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5 (七)宣统帝下诏退位 85 (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85 (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5 (一)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85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失败及教训 85 (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86 (四)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86 四 新文化运动 (一)“民主”“科学” 87 (二)旧道德 87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及代表人物 87 (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87 (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87 (一)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87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87 单元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88 (二)五四爱国运动 88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9 (一)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9 (二)理解五四精神及其历史启迪 89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90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比较 90 (五)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原因 90 二 北伐战争 (一)新三民主义 91 (二)黄埔军校 91 (三)国民党“一大” 91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 91 (五)叶挺独立团 92 (六)北伐战争 92 (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92 (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92 (九)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形式上的统一 92 (一)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92 (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93 (三)说国民革命失败了的原因 93 三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一)八七会议 94 (二)土地革命 94 (三)三湾改编 94 (四)南昌起义 94 (五)秋收起义 94 (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94 (七)井冈山会师 94 (八)红色政权的创建 94 (九)长征 94 (一)比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点 95 (二)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启示 95 (三)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原因 95 单元11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96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6 (三)西安事变 96 (一)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97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97 二全民族抗战 (一)卢沟桥事变 98 (二)八一三事变 98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98 (四)南京大屠杀 98 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启示 98 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的抗战 99 (二)“囚笼”政策 100 (三)“三光”政策 100 (四)敌后战场 100 (五)中共“七大” 100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 100 (一)评价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00 (二)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比较 101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01 (四)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01 单元12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102 (二)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102 (三)挺进大别山 103 (一)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03 (二)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原因 103 (三)将大别山地区作为战略进攻目标的原因 103 (四)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的比较 104 二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05 (二)国民党统治的垮台 105 (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105 (二)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选在东北战场的原因 105 (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06 单元13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近代工业 106 (二)状元实业家张謇 106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阶段特点、原因和总体特点 107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短暂的原因 107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意义 107 二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08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08 (三)《申报》 109 (四)商务印书馆 109 (五)社会习俗的变化 109 (一)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引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09 (二)近代出现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之最” 109 三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京张铁路 111 (二)侯氏制碱法 111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出现的背景 111 (四)《天演论》 111 (五)新式教育的开端 111 (六)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 111 (一)比较魏源和严复两位思想家的异同点 112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112 第三编 中国现代史 单元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14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 114 (三)开国大典 115 (四)西藏的和平解放 115 (一)说“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原因 115 (二)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原因 115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一)抗美援朝 116 (二)“联合国军” 117 (三)上甘岭战役 117 (四)土地改革 117 (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117 (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 117 (三)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 117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及目的 117 单元15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19 (二)“一化三改” 119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 119 (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19 (五)三大改造 119 (一)“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20 (二)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联系 120 (三)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120 (四)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120 (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20 单元15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一)“大跃进”运动 121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1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21 (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21 (五)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122 (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 122 (一)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122 (二)如何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 123 (三)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原因 123 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进程、结束及性质 124 (二)九一三事件 124 (三)“四五运动” 124 (四)“上山下乡” 124 (一)“文化大革命”中的抗争 124 (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与启示 124 单元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两个凡是”的方针 125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25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25 (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25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126 (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 三 次历史性巨变 126 二 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7 (三)经济特区 127 (四)乡镇企业的突起 127 (五)我国农村的经济改革 128 (六)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28 (七)国有企业的改革 128 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历史影响 128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四项基本原则 12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提出 129 (四)邓小平南方谈话 129 (五)中共十四大 130 (六)中共十五大 130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130 (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130 单元17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3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31 (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31 (四)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131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32 二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33 (二)《中英联合声明》 133 (三)《中葡联合声明》 133 (四)香港、澳门的回归 133 (五)海峡两岸的交往 133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134 (二)澳门问题的由来 134 (三)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 134 (四)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 134 单元18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 国防建设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135 (二)人民空军的建立与发展 135 (三)导弹部队的发展 135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135 二 外交成就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7 (二)日内瓦会议 137 (三)万隆会议 137 (四)中美关系正常化 137 (五)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37 (六)中日建交 137 (七)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37 (一)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137 (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38 单元19 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两弹”的成功研制 138 (二)航天技术的发展 139 (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39 (四)“863计划” 139 (五)因特网 139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139 二 教育、文学、艺术、体育 (一)科教兴国战略 140 (二)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40 (三)文学的繁荣 140 (四)艺术的发展 140 (五)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41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41 三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迁 142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142 (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 142 (二)两种就业模式的比较 142 第四编 世界古代史 单元20 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44 (二)氏族社会 144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45 二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古代埃及 146 (二)两河流域 146 (三)古代印度 146 古代亚非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古代文明多产生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原因 146 三 西方文明之源 (一)爱琴文明 147 (二)古希腊的发展历程 147 (三)布匿战争 148 (四)罗马的兴衰 148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48 单元21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一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大和兴起 149 (二)大化改新 149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49 (一)中国唐代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50 (二)日本和阿拉伯国家进入封建社会的比较 150 二 中古欧洲社会 (一)采邑制 151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 151 (三)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51 (四)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51 (一)查理·马特改革中“有条件的”分封土地 151 (二)城市的兴起给中古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151 (三)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比较 151 单元22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一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52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52 (三)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典型事例及主要内容 152 (一)归纳古代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53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点 153 二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 154 (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及主要内容 154 (一)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之间起到的桥梁作用 154 (二)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 154 三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象形文字 155 (二)楔形文字 155 (三)世界三大宗教 155 (四)列表比较古代世界文化成就 156 (一)古代文字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156 (二)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较 156 第五编 世界近代史 单元23 步入近代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58 (二)文艺复兴 158 (三)人文主义 158 (四)开辟新航路的主要航海家及其活动 159 (一)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159 (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159 (三)中国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们的航海活动的不同点 159 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新贵族 160 (二)资产阶级革命 160 (三)1688年政变(“光荣革命”) 161 (四)《权利法案》 161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 161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161 三 美国的诞生 (一)波士顿倾茶事件 162 (二)来克星顿枪声 162 (三)《独立宣言》 162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 163 (五)1787年宪法 163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163 四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三级会议 164 (二)《人权宣言》 164 (三)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64 (四)《拿破仑法典》 164 (五)滑铁卢战役 164 (六)法国大革命 164 (七)拿破仑上台及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 165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65 (二)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66 (三)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166 五 “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工业革命 167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67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及性质 168 (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168 (二)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68 (三)瓦特改进蒸汽机的作用 168 单元24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一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69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69 正确评价欧洲殖民活动带来的后果 170 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71 (一)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171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71 (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 171 单元25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一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72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72 (三)巴黎公社 173 (一)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说明的问题 173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73 二 美国南北战争 (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4 (二)美国南北战争的进程 174 (一)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174 (二)比较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异同点 174 (三)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的原因 175 三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俄国 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 176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比较 176 (二)美国废除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177 单元26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 178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78 (一)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78 (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178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78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79 (二)萨拉热窝事件 179 (三)“凡尔登绞肉机” 180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80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评价 180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80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期,美国采取的政策及目的 180 (三)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目的及其影响 181 单元27 璀璨的近代文化 一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法国启蒙运动 181 (二)近代科学成就 182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182 二 世界的文化杰作文学艺术成就 183 认识列夫·托尔斯泰 183 第六编 世界现代史   单元28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 185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85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86 (二)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点 186 (三)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86 二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87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87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的比较 188 (二)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及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188 单元29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 189 (二)华盛顿体系 189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对其评价 190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注定要崩溃的原因 190 二 经济大危机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1 (二)罗斯福新政 191 (一)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192 (二)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192 三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3 (一)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异同点 193 (二)美国与德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原因及影响的比较 194 单元30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94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195 (一)英法对希特勒的侵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95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95 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6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96 (三)欧洲第二战场 196 (四)雅尔塔会议 197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 197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197 (二)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197 单元31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美国的繁荣 199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199 (三)新经济的出现 199 (四)新经济 19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99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99 二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1 (二)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201 (三)欧洲联盟的成立 201 (四)日本的崛起 2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异同点及启示 201 单元3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203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203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203 (四)“八一九事件” 203 (五)苏联的解体 203 (六)独联体 203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204 (二)比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改革的结果、成因及启示 204 (三)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受的挫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04 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事件” 205 (二)匈牙利改革 205 (三)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05 (四)东欧剧变 205 (一)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各国的影响 205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吸取的教训 205 单元33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 亚非拉的奋起 (一)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 206 (二)亚洲的振兴 206 (三)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 206 (四)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207 (一)印巴分治的原因 207 (二)亚非独立浪潮与拉丁美洲民族斗争的异同点 207 (三)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历史根源 207 二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208 (二)中东战争 208 (三)巴以和谈 208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208 单元34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209 (二)杜鲁门主义 209 (三)马歇尔计划 209 (四)冷战中的对峙 209 (五)美苏争霸 210 (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210 (二)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210 二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体系) 211 (二)“一超多强” 211 (三)科索沃战争 211 (一)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12 (二)出现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212 (三)美国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 212 (四)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及原因 212 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13 (二)世界贸易组织 213 (三)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的成就 213 (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13 (一)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214 (二)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特点 214 单元35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215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215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15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215 (二)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 215 二 现代文学、美术、音乐和电影 (一)现代派 217 (二)爵士乐 217 (三)好莱坞 217 (四)现代文学和美术 217 起源于非洲音乐的爵士乐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原因 217 附录 一、中国古代朝代简表 218 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219 三、中外历史名人及其生平事迹 225 四、中外名著 228 五、历史常识 22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