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市热岛的形成演化机制与规划对策

城市热岛的形成演化机制与规划对策

城市热岛的形成演化机制与规划对策

定 价:¥35.00

作 者: 黄焕春,运迎霞,王世臻 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 建筑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2189250 出版时间: 2016-03-01 包装:
开本: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城市热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带来的,这包括城市形态布局、开发强度、绿地水体、硬化地面等因素。黄焕春、运迎霞、王世臻著的《城市热岛的形成演化机制与规划对策》主要基于3S技术和地面观测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景观生态学、气象学、元胞自动机等理论方法,研究天津市主城区和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全书核心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IB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和实测气温订正数据,分析了城市热岛的景观格局特征演变、人体热舒适度受影响的空间格局转移;第二部分,通过减弱热岛的城市形态布局参数与响应机制分析,明确了热岛强度与城市形态面积、离散度、临近度、分维数、形状指数等的作用机制;第三,基于实测数据和高分影像数据,本文重点研究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水体、硬化地面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尺度敏感性,以及形成热岛的时空特点和布局的关键参数等;第四部分,模拟预测热岛格局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单因素对热岛的空间影响格局,提出了主城区缓解热岛的规划方案、中心城区则将规划方案;第五部分提出控制热岛的五个规划对策。

作者简介

  黄焕春,运迎霞,王世臻 著

图书目录

**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1.3.2城市热岛效应的观测研究进展 1.3.3城市热岛效应的模拟预测研究进展 1.3.4城市热岛减弱与规划应用研究进展 1.3.5研究趋势与不足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理论 2.1人工智能(AI) 2.1.1人工智能定义 2.1.2人工智能的发展 2.1.3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 2.2元胞自动机方法(CA) 2.2.1CA的产生 2.2.2CA形式语言的定义 2.2.3CA的构成 2.2.4城市CA的研究进展 2.3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 2.3.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3.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2.3.3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3.4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 2.4地理信息系统 2.5遥感理论与方法 2.6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研究区概况 3.1.1研究区范围 3.1.2自然地理概况 3.1.3城市建设概况 3.1.4社会经济概况 3.2数据采集和处理 3.2.1实测数据的采集 3.2.2遥感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3地表温度反演 3.3.1计算亮度温度 3.3.2计算植被指数 3.3.3计算植被覆盖度 3.3.4计算比辐射率 3.3.5计算地表温度 第四章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 4.1热岛强度定义与划分方法 4.1.1热岛强度定义与计算方法 4.1.2基于人体热舒适度的热岛强度划分方法 4.1.3热岛强度及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划分结果 4.2热岛及其对热舒适度的景观、格局、过程评价 4.2.1景观格局评价指数选取 4.2.2景观格局过程评价分析 4.2.3景观格局评价结果 4.3热舒适度受影响区的转移矩阵分析 4.3.1转移矩阵理论 4.3.2热舒适度受影响区转移矩阵分析 4.3.3空间转移分析结果 4.4小结 第五章减弱热岛的城市形态布局关键参数与响应机制 5.1研究方法 5.1.1热岛强度的双指标定义 5.1.2城市形态提取方法 5.1.3城市形态布局的测度指标 5.2城市形态总面积与热岛强度 5.2.1城市形态总面积与*高热岛升温 5.2.2城市形态总面积与热岛升温总量 5.2.3响应机制分析 5.3城市形态离散度、I临近度与热岛强度 5.3.1离散度、临近度与*高热岛升温 5.3.2离散度、临近度与热岛升温总量 5.3.3响应机制分析 5.4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与热岛强度 5.4.1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与*高热岛升温 5.4.2面积、周长面积比与热岛升温总量 5.4.3响应机制分析 5.5城市形态分维数与热岛强度 5.5.1分维数与*高热岛升温 5.5.2斑块分维数与热岛升温总量 5.5.3响应机制分析 5.6小结 第六章城市热岛形成的单因素机制与关键参数分析 6.1基本概念的提出 6.1.1理论依据与算法基础 6.1.2核容积率的概念 6.1.3核建筑密度的概念 6.1.4核绿地率的概念 6.1.5核硬面率的概念 6.1.6核水面率的概念 6.2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6.2.1尺度敏感性的理论依据 6.2.2气温热岛强度计算 6.2.3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 6.3建筑空间布局与热岛强度 6.3.1建筑空间布局与热岛强度初步分析 6.3.2建筑空间布局的尺度敏感性分析 6.3.3建筑空间布局对日间热岛的影响变化分析 6.3.4建筑布局对平均热岛强度的影响分析 6.3.5影响机制分析 6.4绿地空间布局与热岛效应 6.4.1核绿地率与热岛强度的尺度敏感性 6.4.2核绿地率对热岛强度的日间影响变化分析 6.4.3核绿地率与平均热岛强度 6.4.4影响机制分析 6.5水体空间布局与热岛效应 6.5.1水体与降温趋势 6.5.2水面降低热岛距离衰减与降温数值分析 6.5.3核水面率的降温尺度敏感性 6.5.4核水面率对热岛日间变化影响 6.5.5核水面率与平均热岛强度 6.5.6水体缓解热岛机制 6.6硬化地面布局与热岛效应 6.6.1尺度敏感性 6.6.2核硬面率对日间热岛的影响变化 6.6.3核硬面率与平均热岛强度 6.6.4机制分析 6.7热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6.7.1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6.7.2结果分析 6.8小结 第七章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与规划对策 7.1现状单因素热岛影响模拟 7.1.1建筑空间布局的热岛影响模拟 7.1.2绿地的降温空间格局模拟 7.1.3水体的降温空间格局模拟 7.1.4硬化地面的热岛模拟 7.2减弱热岛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7.2.1热岛强度控制标准 7.2.2城市热岛温度图综合叠加分析 7.2.3减弱城市热岛的规划方案 7.3控制热岛的规划对策 7.3.1基于容积率的热岛防控预警策略 7.3.2基于建筑密度的热岛防控预警策略 7.3.3基于水体的热岛降温策略 7.3.4基于绿地的热岛降温策略 7.3.5基于硬化地面的热岛防控预警策略 7.4小结 第八章结论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