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史料典籍帝王治要

帝王治要

帝王治要

定 价:¥38.00

作 者: 周贵轩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丛编项:
标 签: 历史 中国史 中国通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0275300 出版时间: 2016-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层干部周贵轩先生的一部读史著作。全书共分九章,历时性的对各朝代帝王的治国政策进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为参照,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治国理政经验,提出了治国理政要注重民生民意的命题,是为当今领导干部理政治国的重要参考。全书学术严谨,文笔凝练,是史海弄潮之作。

作者简介

  周贵轩,湖南省常德市安乡人,曾在基层工作多年,业余勤于读史,善于思考。以自身的经历、感悟,数十年著成《帝王治要》一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天命天意与民生民意                                     第二章?天命先秦                                               008 第一节? 只依靠天命治国的夏帝桀和商纣王                                         008 第二节? 拉开治国要重视民生民意和改革大幕的西周国王                   013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和孔子的儒学思想                           023 第三章?秦启新篇                                               031 第一节? 秦始皇创建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 031 第二节? 秦皇朝急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042 第四章?汉治天下                                               046 第一节? 以前朝为鉴的汉初帝王 046 第二节? 最先认识到人才极端重要的汉武帝 056 第三节? 新朝“王莽改制” 066 第四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政治思想的理论柱石孔孟之道 072 第五节? 唯一声言以柔道治国的开国皇帝光武帝 074 第六节? 魏文帝曹丕崇孔和吴大帝孙权实行海外贸易 080 第五章?魏晋南北分合                                             083 第一节? “省徭务本”带来“太康繁荣”的晋武帝 083 第二节? 东晋皇帝没有一个在治国认识和功业方面有所建树 086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的知名皇帝石勒和苻坚 088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皇帝的治国认识 091 第六章?隋富裕唐强盛                                            106 第一节? 注重以德治国的隋文帝 106 第二节? 品德恶劣的败家亡国之君隋炀帝 116 第三节? 打着“尊隋”旗号而灭隋的唐高祖李渊 121 第四节? 首先提出把没有私心当作选贤标准的唐太宗 123 第五节? 治国认识和举措很有特色的女皇 136 第六节? 由明君变成昏君的唐玄宗 141 第七章?宋代重文轻武                                            148 第一节? 第一个认识到“必须精选县令”的皇帝周世宗 148 第二节? 深懂帝王治国必须牢固掌握军权的宋太祖 151 第三节? 把全国工作重心由对辽征战转移到国内经济文化建设的宋太宗 160 第四节? 辽、金、西夏三朝皇帝的治国认识 170 第八章?元明治国                                               174 第一节? 元太祖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的治国认识 174 第二节? 公开承认农民“最为辛苦”的明太祖 183 第三节? 实行开放对外政策的明成祖 194 第四节? 年轻有为的中兴之主明孝宗 202 第五节? 一手扼杀张居正领导的“救世兴革”的明神宗 204 第九章?清代荣光                                               208 第一节?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 208 第二节? 强调权力与为公之心结合的清世祖顺治皇帝 216 第三节? 高度重视民生的清圣祖康熙皇帝 219 第四节? 勇于进行社会改革的杰出守成治国之君雍正皇帝 227 第五节? 乾隆皇帝提出“从来为政之道,损益随时”的治国重要思想 233   附录一:中国历史有关年代表(实年、实岁)                     243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252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