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一生处于贫困、悲苦和坎坷之中,然而,她以瘦弱多病之躯,勇敢地直面庞大的市俗,在多灾多难“漂泊者”的生涯中,她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进行抗争,用她那支才华横溢而又情感饱满的文笔,表达了她对自由和爱不折不挠的追求,对人类的愚昧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创造了文学的奇迹。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萧红的作品却或者被误读,或者被严重低估。海外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不可宽恕的疏忽”;他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传记的作者、作家林贤治则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