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518~1593年)著。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袭用本经以来“大病主治”、“诸病通用药”例,举诸风等113种病证,分列主治药物,便于临证查考。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部之下分若干类,凡六十类。每药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变更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加以解说。“释名”列举别名,并释得名之由来,“集解”集录诸家所述之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正误”则辨正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修治”述炮制保存方法,“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归经及有毒无毒,“主治”列各家所载药物之功效主治,“发明”阐发药性药理,指示临证用药要点,广引诸家并参以己见,“附方”录该药之效验方剂,并依主治病证以类相从。《本草纲目(套装上中下册)》是在北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增删考订,整理汇编,不仅考核订正了既往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综合集成了大量文献资料,统之以严谨的药物分类方法,荟萃了丰富的民间医药经验,并将作者本人及家族的实践经验与学术发明也溶入其间,成为一部对后世影响力巨大的本草巨著。为挖掘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书原文进行校勘、标点、注释、按语诸方面的工作,以便于今人阅读和应用。同时,为了能让读者在查阅和应用时能准确甄别各种药物,编者精选了常见、实用的药物500种,用写实的风格进行了全彩手绘,很大地强化了校本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