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章 绪论 1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一、城市的形成 2二、城市的发展 3三、城市的兴衰 9第二节 城市规划科学的形成 14一、古代的“营国”学说 14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科学发展进程 16第三节 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23一、对城市的认识 23二、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认识 25三、我国城镇化的特性 28四、城市规划的编制 29五、城市规划的实施 31第四节 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领 32一、坚持规划的“两条腿走路”总方针 32二、规划立法至关重要 33三、加强科学论证 34一、区域规划概念释义 35二、区域规划理论的提出 35三、《新都市主义宪章》 37四、区域规划中“城市群”的涌现 38第六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41一、急剧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及人居环境的影响 41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意义 42三、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43四、制定控制指标体系 43五、各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政策和实践 47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51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52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52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区域 52三、城市建设用地 53四、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4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54六、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56七、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58第二节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58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8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60三、历史资料和现状情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71第三节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73一、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 73二、编制规划的“两结合”工作方法 73三、坚持开门搞规划,实现规划的透明化 74第五节 区域规划概述 35第三章 城市性质 75第一节 概述 76一、城市性质含义 76二、城市性质的表述 77三、确定城市性质的要点 78第二节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78一、城市的历史文化 78二、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 80三、城市发展主导方向 80第三节 城市性质分类 81一、中心城市 82二、工业城市 82三、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 82四、特殊职能城市 82第四节 实例 82一、北京城市性质的确定和调整 82二、上海城市性质的确定 86第四章 城市规模 87第一节 城市规模的分类 88第二节 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 89一、政治形势和城市性质对规模的影响 89二、经济发展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90三、约束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 91第三节 城市规模的确定 92一、时间序列法 92二、相关分析法 93三、劳动平衡法 93四、劳动比例法 94五、综合分析法 97六、职工带眷比例法、带眷系数法和居民系数法98七、环境容量法 99第五章 城市规划布局 101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 102一、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 102二、城市的布局与形态 103第二节 空间轴线对布局的影响 109一、交通轴线 109二、建筑轴线 110三、视廊轴线 112第三节 影响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112一、产业功能对布局的影响 112二、交通网络对布局的影响 120三、自然条件对布局的影响 122四、旧城与新区的关系 124第四节 用地布局要领 128一、居业平衡 128二、突出“宜居” 130三、合理的用地组成比例 135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136一、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136二、中国城市布局必须正视的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课题 136三、节约建设用地 137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150第六节 低碳生态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154一、城市规划低碳化的意义 154二、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模式 156三、城市规划布局与低碳化的关系 157四、各国低碳城市规划政策和实践 158五、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 160六、变革城市布局形态是实施低碳化的保障 162第六章 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总体规划 165第一节 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特性 166第二节 构建智慧城市 167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168二、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169三、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 169四、智慧城市的功能 170五、智慧城市的规划要点 172第三节 数字化城市对规划工作的要求 173一、“数字城市”概念 173二、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73三、数字化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74四、城市空间组成的数字化变革 174参考文献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