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2 关于牙槽嵴骨增量的共识性论述及文献评述
2.1 2008 年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共识研讨会确立的共识性论述和治疗指南
2.1.1 共识性论述
2.1.2 临床治疗指南
2.1.3 治疗效果
2.2 文献评述
3 术前评估和治疗计划
3.1 解剖形态
3.1.1 种植体植入所需的骨量和骨质
3.1.2 上颌和下颌无牙颌的骨吸收类型
3.1.3 邻牙牙槽骨的情况
3.1.4 邻牙的牙周状态评估
3.1.5 解剖学限制及风险
3.2 系统病史
3.2.1 影响手术和修复治疗成功的风险因素
3.2.2 高并发症风险的系统性疾病
3.3 临床检查和辅助设计
3.3.1 研究模型和诊断蜡型
3.3.2 放射线检查和治疗计划
3.4 分阶段骨增量的替代方案
牙缺失及骨缺损的类型
4 牙槽嵴骨增量的方法
4.1 引导骨再生原则
4.2 牙槽嵴骨增量的翻瓣设计和手术入路
4.3 块状自体骨移植的愈合
4.4 口内取骨
4.4.1 下颌支取骨
4.4.2 下颌前部(颏部)取骨
4.5 口外取骨
4.5.1 髂骨
4.5.2 颅骨
4.5.3 其他位点
4.6 骨质和骨量
4.7 生物材料:骨代用品和膜的选择
4.8 混合骨移植
4.9 用钛钉和钛板固定块状自体骨
4.10 骨移植成熟前吸收的预防
4.11 同期和分阶段骨增量
4.12 美学区牙槽嵴骨增量的外科设计
4.13 骨增量方案
4.13.1 裂开式骨缺损和开窗式骨缺损
4.13.2 外置法骨移植或水平向牙槽嵴骨增量(分阶段方案)
4.13.3 水平向牙槽嵴骨增量的骨劈开
4.13.4 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
4.13.5 垂直向骨增量的“贝壳”技术
4.13.6 垂直向骨增量的夹层骨移植
4.13.7 垂直向和水平向骨增量的旋转夹层骨移植
4.13.8 上颌垂直向骨增量的夹层骨移植(Le Fort Ⅰ型截骨)
4.14 骨增量技术选择指南
4.15 创口感染的预防和抗生素治疗
4.16 用药和术后护理
4.17 临时修复体
5 骨增量位点的种植手术和治疗效果
5.1 骨增量位点的种植体植入
5.1.1 块状自体骨的愈合时间和引导骨再生重建
5.1.2 二次手术和取出植骨固位材料
5.2 种植治疗预后
5.2.1 种植体存留率
5.2.2 各种材料和技术进行骨增量的效果
5.2.3 各种材料和技术进行骨增量的并发症
6 临床病例报告
6.1 块状自体骨移植和引导骨再生进行上颌前部水平向骨增量
6.2 颗粒状同种异体骨进行分阶段引导骨再生,单颗牙缺失修复
6.3 颗粒状自体骨和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联合应用进行
引导骨再生联合垂直向骨增量,美学区单颗牙缺失
6.4 块状自体骨联合引导骨再生进行下颌后部水平向骨增量
6.5 上颌前部髂骨块状骨移植及双侧上颌窦底提升,上颌牙列缺失
6.6 车祸患者的牙槽嵴保存、种植体植入和固定修复
6.7 “贝壳”技术行上颌骨水平向和垂直向骨增量修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列缺损
6.8 髂骨移植行水平向骨增量治疗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多颗牙缺失
6.9 超声骨刀切取块状自体骨行双侧水平向牙槽嵴骨增量并行种植固定修复
6.10 髂骨和颅骨块状自体骨移植行严重萎缩上颌无牙颌外置法骨移植
6.11 髂嵴块状自体骨充填上颌前部的垂直向和水平向间隙
6.12 Le Fort I 型夹层骨移植和下颌三明治截骨行重度牙周炎患者颌面部重建
……
7 并发症处理
8 结论
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