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散文随笔外国散文随笔乡愁 中国(卷二)

乡愁 中国(卷二)

乡愁 中国(卷二)

定 价:¥98.00

作 者: 《乡愁 中国》编委会 侯小凤(译)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丛编项: 乡愁-中国
标 签: 历史 历史随笔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0122121 出版时间: 2016-10-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字数:  

内容简介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本书《乡愁•中国(卷二)》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5°N ~31°N,119°E ~121°E的10个传统村落:栖霞坑村、李市村、苍坡村、芙蓉村、翁巷村、杨湾村、东村、上水村、半月里村、白沙村。

作者简介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本书《乡愁•中国(卷二)》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5°N ~31°N,119°E ~121°E的10个传统村落:栖霞坑村、李市村、苍坡村、芙蓉村、翁巷村、杨湾村、东村、上水村、半月里村、白沙村。【媒体评论】在普遍蜕化的乡村景象中,依旧还有一些净土;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中,依旧还有一些静音。撇开种种时代的遮蔽,乡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念相思;乡愁是打开尘封回忆的钥匙,游子心中柔软的信念。《乡愁•中国》套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让我们坚信,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乡村尽管已经饱受质疑,但依旧存在过玫瑰色的田园美景,乡民们曾经拥有过拙朴而不灭的传统美德。——《光明日报》

图书目录

01栖霞坑村
Xixiakeng Village
02李市村
Lishi Village
03苍坡村
Cangpo Village
04芙蓉村
Furong Village
05翁巷村
Wengxiang Village
06杨湾村
Yangwan Village
07东村
Dong Village
08上水村
Shangshui Village
09半月里村
Banyueli Village
10白沙村
Baisha Village
【前言】
乡愁——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风靡全国的一个词语。据统计,2013 年全国流动人口2.45 亿,其中80% 来自农村,保守估计,每3个农民里就有1个离开农村。在这场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要创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担忧,值得每一位爱家、爱国人士关切。
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不禁感慨,城镇化建设会不会使我们的乡土本色退化,会不会割断乡村的历史文脉?正是基于“分享乡情,留下乡念,感受乡愁”这一宗旨,我们编写出版了《乡愁•中国》(共10 卷),通过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记录,突显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百姓对往日山水乡景的丝丝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通过文化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存留状态、生态文明的关注,并使得中国民风习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进而达到农村城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了面向全社会收集有关“乡愁”主题的图文内容,我们组织了“乡愁•中国”主题征稿大赛,并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组成评委会。此次大赛通过网络、杂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海选,初步征集一部分优秀的关于“乡愁”的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 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关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 位优秀选手被派往指定的传统村落观察、体验、拍摄7~15 天,每人提交调查报告及拍摄图片。最终,选手们的优秀图文资料被精编成为本套10卷图书。
本次所选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全套书共含100个传统村落,按照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 卷。所有图片均由选手实地拍摄,文字均为选手根据调查、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每个村落都将突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护的核心特征。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都会涵盖整体面貌、特色建筑、人与村落、手工遗迹、历史遗存五大主题, 为了获取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动用了航拍设备,只为能让读者以最全面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味乡愁。
乡愁,是一首无法言说的诗,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画;乡愁,是一种无法回归的寻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美丽的乡村,走进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原本我们习以为常、嬉戏打闹的村庄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故乡也慢慢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回忆。
我们愿本套书的出版不仅能唤起您的回忆,更能激起您的思考与行动。
记住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守护乡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用城市规划师周晓影的一段文字,开启对本书的阅读吧:
我家门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树,春天闻着满树花香,夏天在树下荡着秋千听蝉鸣。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小鱼游来游去,池塘边有一块早年留下来的石磨盘,我在那里和小伙伴过家家、捉知了……
【试读章节】
一路落霞一路诗——栖霞坑村
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
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
这首《桃花坑歌》描述的就是浙江省宁波奉化市溪口镇栖霞坑村(古作“棲1 霞坑村”)。在浙东地名中,一般将处于山谷间的小块土地称为“坑”。栖霞坑位于溪口镇西北的筠溪头,地处雪窦山徐凫岩下。全村不到300 户近700 口人,村人多姓王,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后裔。王羲之是山东琅邪 (今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人,后迁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浙江四明山、天台山交会处)。栖霞坑王氏继承了祖先风雅淡泊的生活品性,世代隐居在这片山花涧水间。
但栖霞坑的名气更来源于一条古道—栖霞坑古道,这是一条著名的“唐诗之路”,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栖霞坑村就是路上的一个重要的 “驿站”。这里有会稽、天台、四明3 座名山盘结,风光如画,是魏晋高士名流出游的好去处。到了文采瑰丽的唐代,《全唐诗》里收录的2200 位诗人中,有400 多人沿着这条水道载酒扬帆,泊舟而吟,登山而歌。陆龟蒙、皮日休等大诗人都提到过“桃花坑”(今栖霞坑)。清代名家黄宗羲、全祖望等人也写过“桃花坑”诗句,说明栖霞坑村自古便是令诗人们流连忘返之地。而栖霞坑原名桃花坑并不是因为当地桃花特别漂亮,形容的是一种红白相间的岩石,就是所谓丹霞地貌,如桃花初开,又似落霞绚烂。
从奉化市溪口镇往西,沿着亭下湖北侧盘山公路前行,视野所及之处,一路浓绿。山渐幽而峡渐深,掠过一座布满藤萝的古桥,栖霞坑村便映入眼帘。青砖、黛瓦、炊烟、香樟渐次显现。下车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行走,一侧的红岩、清溪让人惊艳。横卧溪中的巨石历经千万年时光的打磨,如卧牛、如元宝,千姿百态。溪中乱石铺陈,几乎没有泥沙,纯净清亮的溪水可直接饮用。诗人皮日休称赞这条古道:“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这里是宁波风景最美的古道之一。
村口一幢晚清风格的古建筑物,赫然耸立于青翠的竹山之下,这是栖霞坑村王姓村民的祠堂。祠堂门前修竹密布,约有3个篮球场那样宽阔。两道边门的外侧撰有“源远流长”“世袭槐荫”的字样,内侧是栩栩如生的壁画,高高耸立的马头墙2 昭示着昔日王家的荣华。挺拔的屋柱错落有致地支撑起整个大厅,顶部的椽子粗壮而油亮,檐角间横插着精美的朱红色木雕。大厅板壁上残存着泛黄的各式“捷报”3,因年代久远多数已难以辨识,隐约看出其中一张是光绪年间进士及第的喜报,这些足以说明此地文脉的深厚。大厅南侧高高耸立起一块石碑,模糊的字迹尚能辨认出是《式谷堂碑记》。碑文由光绪年间奉化进士孙锵题写,记载着王氏家史。
走出王家祠堂,西北侧是一座保存完好的院落式两层民居,它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润庄,又名“洽成阊门”。宅子里还住着王氏后人,天井里有一两只鸡在啄食,从屋里传出老人不紧不慢的说话声,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
润庄面积超过1400 平方米,有30 米长的围墙。走进围墙门即是门楼,门楣上方是一块精美的石雕,一个容貌丑陋披头散发的人骑在似鱼非鱼的怪物上,这叫“独占鳌头”4。门楼两边有宽约1 米的露天排水沟,从过道进去,走过一幅喜鹊迎门图即是阔大的天井庭院。地面以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正厅为5 开间,厢房为两开间,全部为木门格栅。门中部雕有精美的“八仙”和“梅兰竹菊”,四周摆放着雅致的八仙桌、倒扣的石臼、断裂的石磨……屋内的摆设虽然陈旧,但仍流露出江南大户人家精细的生活品质。一间厢房里摆放着一张制作精巧的清代古床,床上方镶嵌着3 幅画,中间这幅最为抢眼—4个身着明代服饰的孩童拿着一顶乌纱帽玩耍,祖母牵着孙子在一旁观看,一片欢乐安详的气氛。每幅画都配着诗: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翠珠香……
润庄又被称作“洽成阊门”,它和王家祠堂都由村里一个叫王洽成的人修建的。王洽成以贩卖林木起家,发迹成为巨富后不忘村民,福泽桑梓。清末民初,王洽成的子孙中出过一位风云人物,名叫王恩溥,他精通武艺,是同盟会成员、反清义士,蒋介石患难与共的结拜兄弟。润庄里现在住着的就是王恩溥的侄孙辈等亲属,润庄已升级为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润庄,不远处有一座单孔石拱桥—长安桥,建于清代同治初年,至今已200余年的历史,现在改名为幸福桥。桥上建有廊屋7间,廊内木柱之间设有供人休息的条形木凳,是村民遮阳避雨的好地方。桥长约20米,拱高约5米,全部就地取材,用大小石头堆砌,没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桥面由鹅卵石砌成。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桥身青藤遍缠,苔痕斑驳,仿佛老人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栖霞坑曾是交通要道,往来的人群熙熙攘攘,长安桥更是必经之桥。这桥诗人走过、学士走过、商贾走过,或许,他们也曾立足桥头,感怀一情一景。
栖霞坑村共有3 座石拱桥—村口的长寿桥、村中的长安桥、村尾的永济桥,都建于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年间。长寿桥旁有一座凉亭,名叫长安庵,现在供奉着菩萨,曾是村里的小学。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曾在长安庵里念书识字。长安桥的长宽为众桥之首。桥北建有关帝庙,庙门有对联一副:“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几棵葳蕤古樟与古桥脉脉相对,散发着幽幽清香。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余光中的诗句: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栖霞坑村是狭长的,村民依水而居 ,庙宇、祠堂、廊桥、民居错落有致,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千百年来一贯的从容安定。溯流而上,不觉来到村庄中心,这里有一座显应庙,是全村王、周、何、孙4 姓的宗庙,也是村庄的精神寄托。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村民换上法衣5,来到寺里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显应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筑面积约800 平方米。进门为两层戏台,天花板上有八角藻井。旁边的主殿内供奉菩萨,上书“赏善罚恶”的大匾高高悬挂。另一块写着“德媲甘棠”的匾额落款为雍正乙卯年(1735年)。两边的厢房阁楼是村民祭祀和看戏的场所。庙的斜对面,茂密的古樟树下有村民在闲话家常。“山中岁月无古今,世外风烟空往来 ”,据村民介绍说,这里夏天几乎没有蚊子,大概是香樟树散发出樟脑的气味把蚊子都赶跑了吧。
年轻人都在镇上或者市区工作,小孩也在城里就近入学,漫步在村中,所见大多为老人。小溪潺潺流过,声声入耳,空气中荡着一丝落寞。盘桓良久,夕阳染红了山顶的树梢,飞鸟入巢,炊烟渐起,山林间升起淡蓝色的雾岚。遥想昔日,诗人走着古道,吟诗作对。如今,我们吟着古诗,重走旧路。似乎在这苍翠峡谷间,一直飘荡着盛唐以来抑扬顿挫的音节。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