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中医经典大全》全套书共7种23册:《黄帝内经·素问》大字繁体拼音本(全9册);本书以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原底本由唐朝王冰整理编次,共9卷,81篇,今以每卷为一册,共9册。《素问》是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与《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二书相传为黄帝创作,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黄帝内经·灵枢》大字繁体拼音本(全9册)本书以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灵枢经》为底本,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灵枢经》又称《灵枢》、《针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共8卷,81篇,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 《神农本草经》大字繁体拼音本(1册);本书以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池阳周学海据问本刊刻周氏医学丛书初集本为底本(光绪十七年),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理论精髓。 《易经》大字繁体拼音本(1册);本书以魏王弼本及阮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合校,并参考了现在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易经》阐述变化之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作,“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经》涵盖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心经·大医精诚》大字繁体拼音本(1册);《黄帝阴符经》以唐李筌本和良褚遂良本为底本合校。又称《阴符经》,相传是黄帝所著,又传为战国时的苏秦所著,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是一部高度精炼的道家典籍。本书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道德经》以楼观台石刻本为底本,参校三秦出版社版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道经》《德经》两篇,共81章,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底本。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大医精诚》以北宋本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为底本。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伤寒论》大字繁体拼音本(1册);本书以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大字繁体拼音本(1册)。本书以明吴迁钞本《金匮要略方》为底本,并参校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及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症论》中的一部分,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